01
MBA=土豪,这可能是大多数人对MBA教育的印象,清华土著也这么说,比如Scalers。
确实,高昂的学费已经屏蔽了一批没有原始积累的年轻人。我入学的时候,清华MBA全日制班学费是16.8万。今天看了眼2016年全日制班学费,已经涨到了19.8万。不过这是和MIT联合培养的MBA项目,能拿到MIT商学院的学位。
那么问题来了,花掉20万去拿一个学位,到底值不值?
先给大家看一下,我班一群白富美是怎么说的。
一个字:值。
但这个值,并不是落在传说中的人脉、圈子上,更多的是个人能力的成长,以及伴随能力成长而出现的新机遇。
02
来清华读MBA,我得到了什么?
首先,打开了使用清华所有资源的大门。
在校期间我最喜欢的莫过于两个地方:
1、只花白菜价就能看到国际水准演出和最新大片的蒙民伟音乐厅。带着学生证买票,同步上映的好莱坞大片只要20块,话剧音乐剧最低只要10块!简直是便宜到哭。
2、散落在校园里,丰俭随君的各种食堂,名字还特别雅致:闻馨、听涛、观畴,清芬,丁香、紫荆、桃李,玉树园、芝兰园,近春园熙春园荷园澜园,处处有惊喜,(一不小心暴露了吃货的本质)。
开个玩笑。清华的好,细细说起来能写另一篇文章。
除了水木清华的静,荷塘月色的雅,这里有全国最好的教育资源、高水准的学术讲演、丰富的国际交流机会、热心的校友圈子和逐渐成熟的创业孵化基地。
当你有明确的目标,在清华的感觉就是如鱼得水。如果你还没找到方向,在清华能发现更多的可能(这句话好鸡汤啊。。。)。
其次,MBA同学背景的多样化,让我看到更大的世界。
本科生的背景差异多是家庭环境的差异, MBA背景的差异是行业和领域的差异。
我的同学有来自四大、银行、券商、律所、跨国企业、上市公司的高级白领,也有默默耕耘多年的民营企业主,有清华土著北大学霸,也有学历普通但聪明勤奋的小镇青年。
人生经历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独具特点的思维方式,不管是在课堂上讨论案例,还是私下交流工作与生活,总会遇到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固化思维破冰,最后呈现出对不同世界的兼容并包。
如果不是在清华,不是在MBA课堂上,很难想象我能够密集接触到这么多有意思的人。我的世界里突然多出来了金融行业、快消行业、零售行业、房地产行业的知识。如果说之前我看到一个苹果只是个苹果,现在我能看到苹果背后的零售渠道、农场管理、供应链金融……
世界就这样开阔了。
第三,也是对个人成长最关键的一点:系统的商科教育,是一场思维改造。
MBA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商界领袖,因此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更注重培养系统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公民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
商学院常用的案例教学法,本身就是非常有效的思维训练。
吃透一个案例通常会经过三个过程,先站在案例里看案例,再跳出案例看案例,最后分析成败得出结论。
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他的环境独立存在,研究背景代入自己推演全过程,这是站在案例里看。以第三方的客观角度,加入更多的参考信息找到缺陷、研究优化的方法,这是跳出案例看。
思考不系统就可能会漏掉关键因素,影响最后的判断;缺乏批判性思维,就可能被表象迷惑看不到隐藏在冰山下的问题;学习能力不够强,看不懂案例里涉及到的新知识新领域,那就根本不可能完成案例分析的任务。
第一个学期,我们每节课都会布置一个案例,有的课程需要看2-3个案例,有些还是全英文,每天晚上跟小组讨论完回家还要做PPT到半夜,当时简直就是有撞墙的冲动。现在回想起来,高强度的练习确实是快速提升能力的不二法门。
第四,受用一辈子的同学情谊
都说日久生情,我和身边的几个同学可能也是这样。做案例时的争执、偷懒时的推脱、烦恼时的吐槽,这些磕磕碰碰中,反而变成无话不谈的好基友。
这种情谊是基于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后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是发现对方牛逼之处后的欣赏和尊重,是倾诉成长之痛后的心疼和佩服。
这是成年人之间没有利益纠葛、单纯且理性的友谊,所以显得特别珍贵,受用一辈子。
03
判断一项花费值不值,最终还得落到有没有达到目标上。
我选择读MBA的目的很功利,希望给职业发展一个跳板。现在回头看,是超预期完成目标。加速了职业发展进程。
我的职业方向仍然符合大概率:媒体转市场公关方向;同时实现了小跨越:金融行业创业经历,收获了跨行业的资源和全局的视野。
学费当然也早就翻倍赚回来了。而基于个人能力的提升,未来的赚钱能力必然是比之前高出许多去。
所以,这笔钱仍然花的值。但我还要老调重弹一次,就算清华的资源再好,商科教育的水平再高,你不认真去实践、去做,个人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就算靠着清华的牌子涨了薪水,换了Title,持续成长能力不够,这个钱一定是花的不值的。
04
对了对了,清华MBA每个月还能拿到国家的研究生补助,500块,凑一年,妥妥换苹果哦~~你说值不值~~
第四篇
THE END
P.S 今天写文章的时间比较少,所以这篇字数差了一些,不过,我今天发了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