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人和事做出判断时,容易受第一印象或先入为主影响,这是一种心理现象,普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01 原 理
刘老师做了个小实验,分别向两个读书群的朋友提问,同一个问题,仅在一个数字上有区别。
第一个群的问题:“一座山不高于200米,猜猜有多高?”
第二个群的问题:“一座山不高于2000米,猜猜有多高?”
结果怎样?第一个群的答案是:“199、180、170......”。
第二个群的答案是:“1999、1800、1700......”。
看到了吧,两个群的答案,完全被两个数字限制住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有个专有名词——“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评估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评估值。
02 商务中的应用
场景一:商场打折
为什么商场在商品打折时,都会把原价标出来?
“原价”就是“锚定值”,让顾客感觉那就是商品的真正价值。
不标原价的商品销量,远远不如标了原价的商品销量。
有的商场还会再标一个商品打折限购数字,结果,销量比标之前翻番了。
“锚定效应”是不是很神奇?“奸商”们“盗亦有道”啊!
场景二:中介卖房
《北京遇见西雅图》有一个主人公卖房的桥段。
吴秀波先带客户看了一栋豪宅。客户感觉根本不可能买得起。
接下来,他又带客户看了一套非常老旧,但标价不低的房子。客户感觉“性价比”也忒不靠谱了。
最后,他带客户去看了第三套——真正想卖的房子。客户没怎么还价就付定金了。
之前带客户看的,豪华高价和陈旧不便宜的两套房子,对客户而言就是“两个锚”。
当客户去看第三套房时,客户的锚就是先前看过的两所房子,这让客户觉得捡到了一个大便宜。
中介们将心理学应用得如此娴熟,难怪我们买房子总是吃亏上当,经常被套路,掉入一个个陷阱。
下次,再遇到卖房的姑娘小伙,刘老师会和颜悦色,尊称一声“小师傅”。
场景三:商务谈判
在商务价格谈判时,往往是先提出数字的人会更加占优势,因为他会把“锚定值”往利于他的方向调。
这时,你其实是没法控制自己对于“锚定值”的想法的。
你最好的办法是拍案而起,摔门而出,下次再谈。
改天再来,我要想办法,先出有利于我的“锚定值”。
03 生活中的应用
有个富二代,爱上了一个乡下姑娘,他知道父母一定不会同意的。
于是,他利用锚定效应,只说了一句话,就轻轻松松让父母同意他娶乡下姑娘为妻了。
猜猜看,他到底对父母说了什么呢?
“我交了个朋友,非TA不娶,但这个人是个男的!”
这对于父母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
为了让他正常地娶妻生子,传宗接代,父母一定会妥协:“只要不和男人结婚,什么样的女人都可以!”
最后富二代顺水推舟:“那好吧,我试一下,看能不能爱上一个女人”。这样他就顺利娶到真正喜欢的女孩了啊。
富二代“锚定”了他的父母,“结婚对象是女的就行!”
04 总结
人的大脑虽说是一台相当精密的“仪器”,但它依然有许多缺陷,很容易被“误导”。人们决策其实并没有想象当中那么理性!
主流经济学关于理性人的假设,在很长时间里,都被认为是一个公理:“我们做每一个决策都出于理性,都符合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但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理性其实不那么可靠,我们的决策过程其实充斥着偏见和谬误,甚至是自欺欺人。
今天介绍的“锚定效应”,就是一扇窗户,让我们认识了“非理性”的世界,使我们变得比其他人更加了解自己。
即使我们依然会有非理性的错误决策,但是我们至少知道了自己对在哪儿、错在哪儿。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认识自己的无知是通往智慧殿堂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