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梁启超
李鸿章,本名铜章,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东乡(今肥东县)磨店人。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李鸿章初次会试落榜后的“乙丙之际”(即1845-1846年),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可以说是师承曾国藩。后来,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又做过曾国藩的高级幕僚,用现在的话来讲,也可以说李鸿章曾经做过曾国藩的政治秘书。也正是因为他两者之间的关系,我才有兴趣在阅读完了曾国潘后,再去阅读李鸿章。
要切实对李鸿章这人有个客观的评价,一定要了解他所在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这也是为什么,我在阅读了两三页的李鸿章传后,又转而先把中国近代史先看了一遍。梁启超和李鸿章所处时代相距不过几年,甲午战争败,则维新变法兴。梁启超和李鸿章同为救国于水火奔走,国势之衰微,实为共见。然梁启超惜李鸿章之视野狭窄,只知西人所谓坚船利炮,而不知政治人心。“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惺惺相惜之情与流亡臣子的孤愤溢于言表,即悲逝者,亦是自悲。
李鸿章是个复杂的人物,是他曾带来了富国强兵的希望,而也是他的背影,让中国近代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但因此可确定“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对于任何人,只有给他一个更为精准的定位,才更清晰地明白他的所作所为。关于个人品格才具,梁启超断言李鸿章乃“有才气而无学识之人也,有阅历二无血性之人也。彼非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心,然彼弥缝偷安以待死者也。彼于未死之前,当责任而不辞,然未尝有立百年大计以遗后人之志。”他直指“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为中国官僚政治的通病,“中国朝野上下之人心莫不皆然,而李亦其代表人也”。尽管如此,“举朝二品以上之大员,五十岁以上之达官”,无人能比得上李鸿章。可见,李鸿章在当时的那个历史背景之下,还有具有他的独到之处的。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是一句惊醒,让我们不要盲目以成败论是非功过,也让我们做人做事,要有自己的勇气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