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送教的孩子是一名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去年接手的时候刚刚六岁。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先天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会缺乏正常的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
起初,我们真的是把送教上门当做上级部门布置的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多少带着点敷衍了事的态度。
直到,那个孩子渐渐地靠近我们。当他会在每个周末早早起床等候我们到来;当他会在我们带来之前坐在上课的桌子前准备...我们的心触动了,把对这个孩子的送教活动当做一件神圣的事用心来做。
说句心里话,我们不是从事孤独症康复教育的特教老师,在送教过程中,即便是我们时时处处都会凭借已有经验,从孩子的认识理解方式来开展师生互动和教学,但对特教专业知识的匮乏,还是让我们有些力不从心。我们唯有将已有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运用到极致,提前想到的各种准备、教具、小零食...根据情况随时调整的教学...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顺着”他的兴趣所在,然后想办法、找感觉和他一起“玩”…至少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和他建立了一定的双向互动。
今天,轩轩(以后都这样称呼吧)早早做好了上课的准备,我们很开心他已经有了上课的认知。“小豆子”(由书上的小黄豆演变成奖励的小果果糖)成为今天一个开心的梗,意外地换来了轩轩好几次开怀的笑。学习的兴致也异常的高,往常自己宣布“打铃了,下课...”竟然没出现,连续一个多小时都在学习的状态中。但是对数的认知完全不感兴趣,除了机械的重复,就是无意识的蹦出几个数字,仅仅“1--5”的范围。于是,更多的进行语言的训练。小果果糖的奖励刺激下,跟读和说话训练都很积极。我们发现,他感兴趣的,他会根据图片自己发声,不感兴趣的,只随着老师重复、模仿。而对于问答式的训练,完全没有什么效果。如,
问:大老虎在哪里?
答:大老虎在哪里?
问:谁爱吃小豆子?
答:谁爱吃小豆子?
问:你是谁?
答:你是谁?
……
唯一突破点是,轩轩自言自语说了好多遍“青蛙叫,呱呱…下雨了…打雷闪电…”
我们随机问:青蛙怎么叫~
(听到了我们的话)答:青蛙叫,呱呱…下雨了…打雷闪电…(估计是无意识在重复)
问:打雷闪电怕不怕?
答:打雷闪电,怕怕…(唯一的回答)
……
训练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感知觉及信息加工系统异常是孤独症患者的一大生理特点。所以也就更需要我们付出耐心和爱心,去发掘、去唤醒,更好地帮助他“走出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