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往北云向南
分享给大家这门课,是很多过来人的经验之谈。
如果你想写出好故事,相信读完这篇文章你会有启发。对,我就是这么自信。
好故事和小说从来都是有门槛的。据我目前观察,简书很多作品都是没有营养的(当然也有很多优秀的作品)。
所以如果你想写出脍炙人口的故事或小说,我建议先阅读历久弥新的经典,输出自己的思考。多模仿经典的套路来创作练笔,慢慢摆脱套路写出自己的风格。模仿不等于复制粘贴,而是借鉴经典的情节构思、叙事手法等等来让自己写出更好的作品。先学会走路,才能奔跑。
写作的门槛是最基础的理论和思维。一定有人也像我这样想过:我喜欢自由地写,不需要规则,不需要模仿,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与众不同,很多伟大的作品都是作者死后才为人知晓的。模仿别人终究只能沦为文字的寄生虫。
冷静下来客观审视,也许我连寄生虫都不如。寄生虫可以调动读者情绪,我可以吗?寄生虫可以让读者为了一个秘密抓心挠肝,我可以吗?寄生虫能写出流畅的文字,我可以吗?寄生虫不写流水账,我可以吗?寄生虫能把文章里的每个措辞都打磨好几遍,我可以吗……
自由是留给初稿的,自由是留给自己的,自由也会带来混乱和自我陶醉。我们要呈现出来的故事是给自己看也是给读者看的,在感性地自由涂抹之后,需要冷静下来审视。
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规则来约束,它是故事的基础——外部情节。
外部情节又叫戏剧性情节,一般的套路是开篇、复杂化、高潮、反转、结尾,有很强的逻辑因果联系。
如果我一开始就知道了这个规则,是不是就不会那么混乱?好像是。知道还不够,要动笔去写,动笔写还不够,要反复打磨,要给别人看,要对别人的建议做取舍,要思考怎么在规则之下进行创造,要制定自己的规则,要创造崭新的诗意世界。
如果你可以越过前面的台阶直抵诗意世界,那我不得不承认你是天才。大部分人都要经历整个过程,只是时间长短罢了。
如果写的时候不管这个规则,写完之后,参照它做修改可不可以?当然可以,规则可以灵活运用。
写故事或小说的时候,如果一开始就刻意去构思故事情节的每个细节,会感觉很累。一般,我会留心搜集素材和灵感,放到“冰箱”里,忍不住想吃的时候才把它拿出来。搜集素材的方法有很多,在一部小说的诞生:24堂小说写作思维课就有很多不错的方法。写故事之前,我会有一个大概的构思,有时候没有构思只有一闪即逝的念头;在写的过程中,思路会越来越清晰,接着写下去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你说不清灵感何时会来。
回头再来看模仿和规则,它们确实存在于脑海里,但写的过程中我看不到,或者看得很模糊。好像每次写作都有人默默地为你点燃一柱毒香,日积月累,连你自己都没有觉察到“毒已攻心”(有点不恰当的比喻)。
这是我的方法,不一定适合你,未来有可能会有新的变化,但试过了才会有反思、进步和创造。了解规则和模仿经典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有一天你可以打破外部情节的束缚,那么你完全可以写内部情节。一些内部情节的故事和小说,叙事是非线性的甚至支离破碎的,看似不符合因果逻辑,通常都是在表达作者的一种看法,引起读者的思考。
比如课程里的一个例子,“国王死了,王后在花园里散步。”国王死了,王后不应该悲伤吗?为什么还有心情散步?为什么在花园里散步?
薛定谔的猫到底死没死,盒子里有无限的想象空间。掐掉因果联系,故事添了一种迷死人的神秘。大作家的作品往往外部情节和内部情节兼而有之,也是我一直提到的一点——形神合一。
在广泛读经典的过程中,我发现有那么一些作品总是让我欲罢不能:斯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赎》、《闪灵》,钱德勒·雷蒙特的《漫长的告别》等等。写故事的方向再次明确:剧情、悬疑、推理但有内涵。但我不一定能写好,那就试试看。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写出自己的风格实属不易,所以我选择先做小故事的创作练笔,期间把这类作品吃透,从模仿开始。
除了阅读经典,我也读一些简书文,受到了不少启发,但远远不够。
点赞没有说服力,真正有见地的评论才是我想要的的,我宁愿别人拿着菜刀指出我的不足。所以我建了一个群——24K锰钢故事写作交流群,可以拿着菜刀切掉文章多余赘肉甚至把它剁成肉酱的群,不需要太多人,不需要为了迎合而互关互赞,只需要真正想写好故事的一小撮人互相品评故事。
怎么修改由作者自己取舍,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懂故事,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一个类型的故事,而且有些东西只有作者自己可以定义。交流要有,但是太多人的交流就变成了众口一词,何况人多了没法真正交流,所以群里人不多。
如果你想写出好故事,那就来吧,我们互相伤害吧。
我始终相信: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当你可以熟练地戴着脚镣展现完美的舞姿,打碎它那天你会成为最耀眼的舞者——让笔下文字肆意舞动的作者。
-end-
作者:风往北云向南
简介:做过电企、家装、新媒体,考过翻译硕士,文理都通那么一点点。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视写作阅读为此生信仰。算是书迷、影迷、乐迷、金迷、杰迷、球迷,似乎这也是个迷。
寄语:我不知道自己要去到哪里,只知道那是更广阔的天地。我只是迷恋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