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是一个传奇又富有争议的女子,但之前我对她的理解仅限于她的家庭和她与胡兰成的爱情,直到上了张爱玲的课堂鉴赏,我慢慢的理解张爱玲,慢慢的喜欢上了这样一个孤僻的女子和她的文章。前天读了《封锁》一文,虽然比不上《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和范柳来得深刻,但对于人性的感悟也觉得感悟颇深,所以我想与大家分享。
故事发生在上海的沦陷区,以“电车封锁为主线,”讲述了一个男人吕宗桢和一个女人吴翠远在封锁时的纠缠,给我们展现了两个陌生人由素昧平生到相识恨晚再到相离想忘的一个“爱情”故事。故事很平凡普通,但是却给我很多的思考。
“封锁”顾名思义就是使用强制力量与外界断绝关系,起得极妙,虽主线是男女主人工,但实则文章所有人都是处在一个“封锁”的状态。
开头段……开电车的人眼睛盯住了两条蠕蠕的车轨,然而他却不发疯……如果不碰到封锁,电车的进行是永远不会断的。封锁了。
这是一“封锁”,电车的封锁把所有人拘束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没有自由。而其二是电车外的人们与车内的对照也是一个封锁,把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封锁;其三则是吕和吴之间因为封锁相遇暂时把对亲人的情感封锁而发生的短暂恋爱。这是读文章所带来的感受。
下面我想聊聊他们,文章里的吕宗桢是一个有老婆的会计师,他厌恶自己的亲戚董培芝,为了避开他而与吴翠远聊天,甚至贬低自己的老婆,还谈起“离婚”的话题为的只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最后等到封锁结束,他拍拍屁股走人,当做什么都没发生。他的行为只是虚伪的示好和欺骗,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及其虚伪的人,同时又是可悲的男人,他生活得太过于沉重又过于孤独。
而另一位主人公吴翠远一个英语老师,我同情她,作为一个知识女性她被歧视和鄙视。她自卑,不被家人和同事学生理解,她渴望爱,她想逃离这个封建家庭的束缚,却陷入深深的苦难。她渴望背叛自己,渴望刺激。其实不难理解,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女性的地位很低,女人就应该找一门好婚姻,所以周围的环境让她陷入了“怪圈”。在吕示好让她心动,她觉得有了理解的那一个人,最后她觉悟了,其实他们只是想寻求安慰和一个“树洞”。所以最终的结局也注定他们只是彼此的过客。
整个故事简单平凡, 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他们的相遇只是萍水相逢,十分短暂,梦醒了,他们回到各自的现实生活,他们的情与爱终究是没有结局的,这种短暂的依恋又意味着安全,让他们在封锁的道路中保留了自身的退路。其实反观现代社会,我们也是如此。我们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本心也会慢慢丧失,单调反复的日子让我们厌倦,太多的压力会让我们窒息,其实发泄出来就好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反逆心理,都会有自己脆弱的一面,当事情发生时,有时心理承受不住就想寻找一个安慰,发泄这些都是人之本能。但是当生活恢复常态时,我们还要面临生活的酸甜苦辣,逃避是没有用的,而现实也是残酷的。所以不要让“封锁”锁住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