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平时学习紧张,心里压力大,加上这段时间来,阴雨潮冷冰寒的恶劣天气。最担心她感冒。可那防不胜防的感冒终究还是没有躲过。
昨天(周六)下午,女儿在放学的路上给我打来电话说她不舒服了,晚上的课不能上了。我迅速跟家教老师联系说明原因。
女儿强撑着回家,吃了点饭后,我带她去看医生。烧的很厉害,抽血检查,医生说非要打针才行了。
浑身酸痛,昏沉沉,没有一点劲,身上又感觉很冷,女儿躺在空调房里打针都要盖上被子。
不一会儿,就迷迷糊糊睡着了。
我在旁边陪着女儿,心疼她的身体。长时间的紧张学习,学业上的压力,平时又缺少锻炼,身体免疫力下降,就容易感冒。
旁边给孩子开处方的奶奶也很同情读书的伢们,她也深知求学阶段的辛苦。特别是高三最关键的阶段。
奶奶跟我讲述了她所处的那个年代,自己艰辛奋斗读书的事情。
她是60年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本来她的成绩很好。如果有机会,应届考上大学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可在那个分家庭出身成分的特殊年代。她没有参加高考的资格。
接着就被下放到了农村参加劳动改造。她一个瘦弱的小姑娘哪能胜任农村的重活。做慢了还要受别人的指责。她想尽办法要改变自己的处境,只要哪里有招聘能够脱离重体力劳动的活儿,她都要去尝试。
可是,在那个唯成分论的年代,她这个资本家出身的家庭成分的帽子,始终无法摘掉。到哪里都找不到较为轻松的事情。
她说,有一次看到某单位招清洁工,她连忙跑去应聘,仍然因为她的出身成分进不了。只剩下在农村劳动这唯一条路。
她在农村煎熬着过日子。到了第二年,她看到也有同她一样成分的人参加了高考。她要考上大学的梦想,此时在心中开始燃烧起来。
接下来,她在每天的辛苦劳动之余,拖着疲惫的身躯,强打着精神,在昏暗的灯光下,重新拾起丢下了一年半的课本。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拼了命的去学习。她发誓:一定要考上大学,要不自己没有活路了。她根本胜任不了农村的劳动,也一点都不想呆在农村里。
她说,她原来的学习基础很好,加上自己后来拼了命的去复习,即使丢下了一年半的时间,她还是在参加来年的高考中,顺利的考上了四川医科大学。她当时的分数考的很高。几十年过去了,还清楚的记得当时考的生物,满分是100分,她考了91分。确实是不简单。
奶奶在那种身体与精神极度煎熬的情况下,她真的是豁出去了。她发誓:一定要考上大学,不考上,就不活了。她笑着对我说,当时知道自己考上了的时候,真有一种像范进中举一样的感觉。
那种煎熬的心情我无法感同身受,但我很能理解。终于苦尽甘来。
接下来,就是去读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武汉工作。人生从此像开了挂似的走向了幸福的大道上。
奶奶的老伴也是她们四川的。爷爷的家庭成分很好,地地道道的贫下中农。可以有资格参加高考。他的学习成绩也很好,在1958年的时候考取了哈尔滨工业大学。那时候,学制五年。毕业后,也分到了武汉。
武汉成了他们收获爱情,婚姻,工作,生活的地方。所以,武汉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
如今,两夫妻都是快80岁的老人了。身体依旧很硬朗。精神矍铄,中气十足,没有一点驼背衰老的迹象。奶奶还被医院返聘在上班。
爷爷在家里操持家务,买菜做饭。利用自己的技术,在家里接感冒咳嗽发烧等小毛病的看病打针的活儿。她家里打针比在医院要便宜。这么多年,大家知根知底,所以,平时街坊邻居有个小小的感冒咳嗽发烧之类的小毛病,基本上都去她家里打针。他们还可以上门打针。
毕竟是那个时代的高材生,学什么东西都很讲章法而且认真,所以学的也很快。其实,爷爷不是学医的,但是在她老伴的熏陶下,他也成了医生。爷爷打针一点都不疼。
爷爷说,为什么有的护士打针很疼,而且,做了好多年了也没多少长进。就是不善于总结。他说,他最爱总结,每做一件事情后,他都要总结经验教训和方法。
确实是这样的。如果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养成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习惯,何愁没有进步。怎么会做不好呢?
他说,他这种善于思考总结的习惯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养成的。他们那时候上大学,学习很紧张,考试的时候,你想抄旁边同学的答案都抄不了。因为每个同学的试卷题目都不一样。你想投机取巧蒙混过关完全不可能。每本书上面的角角边边都有要涉及考试的内容。可见,那时的大学老师也是非常严谨治学的。
他们两个儿子早已成家。各自生了个儿子。两个孙子只相差三个月。现在不同的学校上高一。大儿子很有出息,过的很好。大孙子都由其父母管。小儿子离婚后去了外地,再婚并又生了个女儿。所以,俩老就要管小儿子生的孙子。孙子那边的妈妈也照管学习生活。爷爷奶奶负责吃喝培优等费用开销。
谁都有过峥嵘的岁月。谁的一生都有很多的艰苦经历。幸福的生活都是靠自己拼出来的。
都说,现在的孩子读书苦,哪个时代的人读书不苦呢?
一代人都有一代人的奋斗史。他们经历的心酸与艰辛铸就了他们以后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