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莫名其妙嗝气嗝得特别厉害,感觉自己像一桶肥皂水控制不住地冒泡泡。在连着两周用了引气下行的药、我却嗝得变本加厉之后,医生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你站桩的姿势没有问题吧?我立马像被踩了尾巴的猫:当然没问题!我站了很久了,姿势一直没变,前面都没问题的。
一个星期后我去上课,老师在大家站桩的时候给每个同学试了下劲,轻轻一推我就倒了,然后才发现:我以为自己在拎腰,其实是在拎胯。回家以后的当晚,把胯沉下去站了二十分钟,然后,最近堵在胃里的那一团气忽然消失了,我终于重新可以比较轻松地“呼吸到小腹”。
如果一年前遇到这样的事情,我的第一反应会是:我又踩了个大坑啊,我怎么总是踩坑啊,以后一定还要更仔细才行。
而现在则终于明白:像这样的坑其实是无可避免的,不在这里就在那里,只要在前进就一定会在某处掉坑;掉下去并不是什么大事,爬出来下次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就好;以及,我到现在也没有学得很好,不是因为我踩了很多坑,而是因为更重要的一些原则性的事情,我没有做好。
2
那么,如果可以重来一遍——事实上重来不了啦,只能在以后改进了——我会希望有什么改变?要改进的地方听上去都特别简单,但是我没有做到,于是就变成了一部血泪史。
1)多上课,并且好好上课
进入高级班一段时间以后,课程增加了体能的环节。上了几次之后我觉得很吃力,然后开始有意识地逃避体能课。再往后,下一期的高级班开出来的时候,我因为听课听得越来越吃力,告诉自己前面的内容学得不好需要加强,于是彻底逃掉了生怕因为逃课而赶不上进度的原有级别,干脆来到下一期。下一期我跟上了进度,但依然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逃掉了好些课。
按照正常的轨道,课越上越少基本就离放弃原来越近了——不是放弃也是停滞不前。转折点是一月份的站桩冬训营。上完冬训营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老师讲的内容我都听懂了有不少也能够做到了,但是跟从来没有降级的同学相比,我的理论水平已经差了不止一个层次了——如果再不赶上去,以后这种差距会越来越远。
于是之后我重新也开始上原有级别的课,刚进去的时候明显发现别人学过了很多我没学过的内容,然后更深的后悔来自于:即便缺了很多课,但是当我用心去听的时候,我可以听懂;以及最近体能的部分在课程中并没有那么大分量了——所以,我逃来逃去的,到底是在逃些什么呢?
现在上课与以前上课,最大的差别是,老师讲的内容我能够听进去了。关于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其实我并不是特别明白:也许是冬训营的神奇作用,但更有可能的,是积累到了一定的量。而本来这个结果可以来得更快一点的,如果我不逃的话。
2)写练拳日记,并针对性练习
一年多前上中级班的时候,隆法老师建议大家写练拳日记。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可以写什么东西,在草草写了几天之后,彻底放弃了。
冬训营的时候因为想着最后要写一篇总结的文章,于是每天回家以后会把当天所有能记得的过程、感受、别人的分享搜肠刮肚记下来。然后,这个习惯延续到了后面每次上课,我开始有意识地记下每次上课时老师纠正自己的部分,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和感受——写的时候会将整个上课过程在脑海中回放一遍。 写完的时候,我一般会知道自己哪里没做好或者没做到,然后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会继续去练习那些内容。
几次之后,我发现上课给予我的压力小了很多。如果说以前总是停留在不懂——正常练习——更不懂的怪圈中的话,现在上课以及课后的针对性练习常常能给我一些意外的惊喜。
如果更早的时候就这么做,唉,世上没有“更早的时候就”。
3)不要停下来
不要停下上课这件事,也不要停下练习这件事。
去年九月前后我坐在地上双腿可以成一直线并且上半身贴地,觉得再练伸筋拔骨已没有什么意义,刚好老师强调站桩,于是把伸筋拔骨换成了站桩。三个月后发现自己身体非常僵硬,已经拉不开筋,于是又重新开始练伸筋拔骨。然后,重新练了三个月伸筋拔骨后的现在,我仍然未能恢复到以前的最好水平。
前两天在《微习惯》上看到一段话:
建立习惯就好像骑自行车上陡坡:爬坡、到顶、下坡。刚开始,你必须用双腿的最大力量蹬自行车,之后会渐渐变得轻松,但是你必须一直蹬到山顶,否则就会倒退回原地,让之前所有的进步付诸东流。
并不是你觉得轻松了就可以不练了。上坡中途停下的结果,就是像我这样回到原地。而事实上,三个月不练是选择问题,掉下去远远不需要这么多时间。对我来说,现在两天不练就已经能够感受到身体的不同。
4)不要给自己预设上限
某天和同学推手的时候,她说:你不要预设我推过来的线路。另外有一天,另一个同学对我说:你好像很害怕我推过来的时候你化不开。
她们说得都对,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
我从来没认真想过太极我到底要学到什么程度,但心里默认的假设是:我已经不年轻了,身体素质也不怎么好,估计也只能到差不多的样子。差不多到底是什么样子其实我不知道,但是导致的结果是:在学和练的过程中,我总是做到差不多,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于是最后的结果,就真的是“差不多”。
有一天,我爷爷建议我妈去学开车(我爷爷95岁,我妈65岁),我妈死活不愿意去,觉得自己根本就学不会。然后爷爷说:如果我现在70岁,那我一定会去学的。我真的相信他会去学,因为80多岁的时候他还在骑自行车,而现在,虽然他已经走不了路,他依然会每天开着电动轮椅往外跑。
所以,不要对比着那个“差不多”的结果,然后每天“差不多“地过日子。我可以依然不知道最后的终点在哪里,但是我应该努力做好”当下“每一件重要的事。而当下,你想尽办法试过各种情况,才真的知道自己可以到哪里。
5)足够量的练习
冬训营的最大体会其实是:每天练习6个小时连着练5天,和每天练习半个小时连着练2个月,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后一种不痛不痒,而前一种,可能脱胎换骨。进步最快的方式,其实是维持高强度的练习——太极的强度高也高不到哪儿去,更实际的情况是保证足够时间的练习。
我的练习时间,最少的一个月在30小时,最多的(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接近60小时,以前的时候没觉得特别少,而现在渐渐开始意识到,如果我希望再往前走,每天一小时的量太温和了,简直属于”基本没希望“的范畴。
我并不是没有时间,也并不是没有体力,我只是不想动,或者说,懒。
3
如果问我,过去一年半以来,你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那么,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学习太极拳。
我每次真正去面对自己曾经犯过的错或者思考什么东西的时候,里面总有隐隐的脱不开的太极的影子。
很久以前老师问我,你是否会一直学下去。当时我的回答是:我很容易坚持两三年,但后面,如果入门了的话应该会坚持下去,没入门的话估计很难。而现在,一年半的时候,我渐渐可以看到那扇门但依然在门外,而我知道:继续下去没有那么难,只是,要付出的努力比我预期的多。
不止太极如此,大约我面对的大部分问题,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