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始阅读一本新书,秋叶的《高效学习7堂课》。在开篇的绪论中,秋叶大叔提到,你是松鼠型学习者还是蜜蜂型学习者呢?
蜂群在采蜜前,会先把蜂巢的框架搭好,然后采蜜、消化、分泌蜜蜡,把蜂巢框架完善,蜂巢也越来越完善。可容纳的蜜蜂越来越多,而且每只蜜蜂都知道自己该去哪,蜂群再大也不会乱。
松鼠的习惯是,在冬天来临前,到处捡松塔,看到就搬,放入自己觉得比较安全的树洞,放了很多,冬天来临的时候,很多松鼠都忘记自己把食物储存在哪里了,只能吃到离自己最近的存粮。到了第二年,又开始找松塔,存松塔,永远在低水平的重复。
在学习这件事上,很多人都是松鼠型,囤了很多课,做了很多笔记,听了不少道理,可是到用时,却只觉得似曾相识,不知道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归根结底,就在于没有搭建属于自己知识框架。很多碎片化的学习,都只是知道了一个知识点,新旧知识没有串联,一个个孤立的知识就容易忘。
简单说,就是没有全局视角,就像盲人摸象,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摸到的部分是大象的全部。
知识框架就像是一张地铁图。有了这张图,我们就知道如何到达我们的目的地。我们走哪些方案路径可以选择,便一目了然了。
那如何才能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呢?
简单的方法是读一本该领域口碑不错的教材,很多经典图书的目录就是一个知识框架;然后将目录知识点转化为关键词,去期刊网、百度、知乎、微信等搜索相关文章。不断完善框架。
接下来,按着SLIP法,去整理我们的素材。
s:sort分类,把素材按结构分类
l:label标注,给每一类的特征命名
i:integrate整合,把这些整合到一个大类里
p:prioritize排序,判断最关键优先的部分,给予较高权重。
比如葡萄苹果都属于水果,蛋奶和蔬菜是另外两个大类,但他们都属于食物这个大类。你最爱吃的是水果,那么水果就得到最多关注和权重。
有了知识框架,我们就能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宫殿,不同的技能和知识存放在不同的房间,再多也不怕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