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开始求职,虽然过程充满曲折,但终于在2013年5月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成为了一名高校辅导员。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的四年中,自己带了将近1000余名硕士,看到过许多求职的案例,加上自己求职时的53次笔面试,所以有3个基础的求职观念分享一下。
【1】时间不归你管理,但你的注意力可以管理
很多同学都对求职期间的时间管理感兴趣,但是“时间”本身就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我们的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概念。所以时间是不可管理的,它一直在“流逝”,我们从来不曾拥有时间,谈何“管理”?
我们真正拥有的也不是“时间”,而是我们自己的“注意力”,这也是我们真正可以管理的东西。那些真正效率高的人,所擅长的不是管理时间,而是管理自己的注意力。
求职中的人,很容易在注意力管理上犯错。一个是凑热闹,自己没有明确的规划,东边一下西边一下,大家说什么就跟着投什么;一个是瞎操心,每天都在八卦谁找了什么样的工作、谁的年薪多少。就像一天只有24小时一样,人的注意力也是有限的,放在这些事情上,哪有时间操心自己的简历、哪有心情安心在面试前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工作?
注意力应该放在:1、对自身求职方向的觉知,每次面试不同类型的公司,是否喜欢这个行业、是否喜欢这里的公司文化?2、对自身的不断反省,每次面试完后应该有一个简单的总结,短短的一个清单就行,不断反思、不断认识自己;3、对笔试、面试的充分准备,比如对公司背景、业务状况、发展方向的了解。总之一句话,注意力放在自身成长上面。
【2】信息不对称下的博弈,你难,用人单位更难......
我们在面试前,总是会埋怨不了解单位的真实情况,比如岗位数量、薪资待遇,现在最关注的是户口,但很多用人单位都会说:不确定。和学生聊选择的时候,都会埋怨:信息不对称。12年暑假我在中航国际做了一个月的人力实习生,其实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并不掌握他们最渴望知道的信息:是否有别的offer,真的喜欢还是看中了户口?对于女生来说,还会关心:短期内是否准备生孩子?所以信息不对称永远都是双向的,你觉得困惑的同时,用人单位的担忧不会比你少。
而当你签订三方协议后,对于每年只能招1-2个人的公司,他们的担忧会更重一些,因为他们不知道你是否还在找工作,如果你在五月份提出毁约,那么他们再招到一个合适毕业生的概率会非常之低。从这个角度看,现在1万至2万的违约金其实并不过分。所以求职永远是双向选择,而不是简单的单位选择求职者。长久来看的最优策略是坦诚,即便短期内不会遇到合适的岗位,但如果一直坚持,总会遇到能满足双方需求的机会。
【3】用一点市场经济思维,去思考求职难题
我们都知道,决定价格的是供需关系,而不是物品本身的价值。一幅油画,如果没有欣赏它的人、购买它的人,那就无从谈起价格。在就业市场中,大体的格局是求职者多、好的机会相对少,因此求职者在用人单位眼中的价值,是你多大程度地满足了用人单位的需求,而不是简单的你能力有多强。
我还在上学的时候,有一个工科专业的同学去应聘中航工业的研究院所。这类型的研究院所都喜欢打羽毛球,而且有很长久的羽毛球比赛传统。而我这个同学最终被录取,依靠的并不是专业能力,而是校内数一数二的羽毛球技术。这是个较为极端的例子,他对于用人单位的价值并不在于我们普遍认知中的专业能力,而是依靠羽毛球技巧去为公司争取荣誉,他满足的是“企业文化”中的一部分。
普遍来讲,公司的需求无非在能力需求、资源需求、文化需求。能力需求很好理解,文化需求我们也讲了,还有一部分就是资源需求。比如有些国企喜欢招募北京生源,是因为招募一个北京生源的毕业生,政策上会给这家企业多配置一个解决北京户口的指标,从而在就业市场中更具优势。因此在求职中,毕业生更应该去思考自己能够满足企业的哪些需求,面试中更应侧重表现出自身相对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