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
——季羡林
写作和读书是分不开的,读舒明月的《大师们的写作课》一书知道,好文笔是读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文中提到提升文笔的训练中,读比写重要。只读不写,写作仍然能够提高,但是只写不读就未必了。天赋异禀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才好开拓。语言文字何其精微复杂,埋头硬写绝对难以搞定。
原来我认为只要写到一定的量,肯定会引起质变,可是又想,闭门造车啥时能造出即美感又实用又漂亮的车来啊。只有走出去 才能看到更好的世界。冥思苦想,不会感知世界。写作也是一样,只有大量的阅读,读一些经典的好书,从中吸取精华,再根据自己的见解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从去年开始我喜欢上了写作,坚持了一年,也没见成效。我羡慕别人的文章,人家能写出那么美的语句,能出口成章,还有很多金句。而我每次都在原地打转转,没有多少起色。自己心里急,又找不到原因。就在我一筹莫展地时候,有人提醒我说:你之所以写的文章不好,因为你读的书太少。你多读一两本看不出什么,如果你读上百十本甚至上千本,我就不信你写不出好文章。我想想也是,俗话不也说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吟。
我迫切想提高写作水平,知道了只有读好书,读经典才能写出好的文章。于是开始了我的读书生涯。我不仅读电子书,也买实体书,更没有忘记,要天天写作练笔。
在不知道好文笔是读出来之前,我就一直硬写。看到了365日更挑战营没有犹豫就报了名。在三个月的日更中,我竟然奇迹般的完成了任务。老师千挑万选给我寄来了一本书,余华的《活着》。我这个人读书少也孤弱寡闻,根本不知道余华是何方圣神,也不知道他的《活着》是啥意思。当收到书看了看翻了翻,也没有什么感觉,直接把它束之高阁,没再动它。
其实收到书时,我是高兴的,也有点沾沾自喜。心想一千三百多人就二百人能坚持下来,我就是那二百人中的一份子,我为我自己骄傲。不论是骄傲还是自豪,也就那一阵子,过去也就过去了,书也顺手扔到了一边。
真的看这本书还是看了枫拾贰写的《活着》的读书笔记才开始的。当时枫拾贰的笔记发到了群里,由于关系不错,当时都在对写书评啊,读书笔记啊,拆书稿,等等感兴趣。我也对此有点想法,于是看了她几篇读书笔记。
我觉得她写的地挺好,还给她留言,说她写的好。他回复说:自己写完后再看别人的,别人写的都比自己好,并且好多人都写了关于这本书的文章。我想既然这么多人写这本书,看来这本书应该不错,那我也要好好看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