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开始《非暴力沟通》第六章:请求帮助。
今天我们将讨论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请求。首先,清楚的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做什么、而不是不希望他做的事。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比如:一个女士对一位忙碌的丈夫说:“我想请你少花一些时间在工作上”,可不久后他丈夫却报名参加了高尔夫比赛。如果换一种说法:“我希望你每周至少有一个晚上在家陪我我孩子”。这样具体而明确的请求才会得到他丈夫积极的回应。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明确谈话的目的,如果我们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别人可能就不清楚我们想要什么。例如:一位太太和先生说:“我叫你带瓶酱油回来,可是你忘了,好烦啊!”丈夫听了会认为是在指责他。如果说:“你忘了买酱油,帮我去买一下好吗?”这样我们表达地越清楚,就越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很多时候,我们说话的意思和别人听到的理解是两回事,所以我们有时需要得到反馈。“我的意思你清楚吗?”比如:老师和他的学生说:“今天我没看到你的作业本,放学时到我的办公室一下好吗?”学生淡淡地说了句:“好,知道了。”他的理解是:“真糟糕!我被留校,放学后我没办法看足球赛了。”这时老师可以再问:“你明白我的意思了么?我的意思是,放学后我给你讲讲我上次布置的作业。”请求反馈可以让我们体会别人的感受和需要并表达对她的尊重和我们自己的需要。
在确认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后,我们还需要了解他人的反应:一,对方此刻的感受(听我说这些,你的心情怎么样?);二,对方正在想什么(我想请你谈谈我的建议是否可行,如果不行,你觉得哪些因素会妨碍建议的实施呢?);三,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我想知道你是否同意将会议时间推迟一周?)。
参加集体讨论时,如果不清楚发言的目的,我们的讨论也许只是在浪费时间,而无法满足任何人的需要。一场讨论如果没有请求和反馈就没有互动,所以我们要提醒会议的其他成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比如我们在提出一个问题后可以要求其他人是否明白或赞同,听者会说:“我已经明白了。”
请求和命令的区别。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那么只会得到两种选择:被迫服从或反抗。在人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我们是否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最能体现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还是命令。比如:“宝宝,现在放下玩具去做作业好吗?”如果孩子的反应是:不要。那么妈妈说:“再不做就太晚了!”这就是命令。如果说:“如果你还想玩一会,那么我希望不要超过10分钟好么?”这样便毫无压迫和命令。
要知道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取决于他的“请求”能否得到满足。这对我们的父母、老师和经理以及其他处于管理位置的人来说尤其不容易。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让我们来看一下,下面哪些句子提出了明确的请求,大家可以把答案写在评论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