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四纪大冰期的上一次间冰期的结束,冰川期到来了。
此前已经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早期人类,因为缺乏足够的抵御自然环境变化的能力开始大范围地灭绝,那些幸存下来的人们开始向温暖的南部地区迁徙。
直到距今两万年左右,新的间冰期再次到来,欧亚大陆北部的冰川开始逐渐融化,冰川期的结束预示着冰后期的到来。北方的被冰封了上万年的土地又重见天日,大地重返绿色,存活下来的人们又追寻着猎物的踪迹开始迁徙扩张,欧亚大陆的北部又出现了新的人类活动。
这次新的大迁徙活动尽管持续了数千年,却没有对现代人类族群的地理分布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为“新仙女木事件”意外发生了。
大约1.28万年前,结束了冰川期而逐渐转暖的地球突然又变冷,这次转冷不同于以往的冰川期到来,冰川期的到来都是气候逐渐转冷,时间跨度会给动植物和人类留下了一定的适应时间,而这一次却截然不同,地球迅速转冷,动植物和人类都猝不及防,导致大量物种的灭绝,所以称之为“事件”,其发生原因尚不清楚,小行星撞地球和火山大喷发是现在比较主流的猜测。
新仙女木事件后,地球经历了一个长达1300年的气候强变冷的“春寒期”,这也给迁徙中的人类带来了致命一击。气候突然的转变没有留给人类应对的时间,动植物大量死亡,对应已经生活在欧亚大陆上的族群来说,漫长的冬季成了煎熬,已经无法依赖狩猎-采集的生产模式来度过,驯养成了这些族群要生存下去的唯一选择,于是驯养替代猎采,成了人们的主要生产方式。
对植物的驯养发展出后来的农业,对动物的驯养发展出后来的畜牧业,自此开启了人类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的分野。也可以说,人类的进步通常是大自然逼迫的结果,这里既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
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诞生,而没有孕育出农业和畜牧业的族群很快就被淘汰和替代掉了。也就是说,曾经出现过的大量的旧石器时代的族群,只有极少数族群幸存下来并且发展出新的生产方式,进入了我们所谓的新石器时代。
从数百万年的人类进化史来看,我们的祖先群体多次遭遇危机,少的时候可能只剩下几千名个体成员,甚至更少。那些距今五万年左右迁徙到东亚地区的智人曾广泛地分布于各地,而真正存活下来并且发展出新石器文化的却少之又少。
由于“新仙女木事件”的影响,欧亚大陆上的族群基本同步选择发展农业和畜牧业,这就是为什么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时间点上,人类突然大范围地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原因。这其实也是一个必然,没有发展出新石器文化的族群大部分无法生存下来,而存活下来的族群必然要掌握耕作和畜牧技术。
新仙女木事件发生后的一千多年里,幸存下来的人类躲避在气候相对温暖的地域里,曾经广泛分布于各地的众多族群只剩下零星的聚集点,农业和畜牧业的兴起又导致人们的狩猎和采集活动大量减少,而那些重点发展农业的族群开始定居下来,进而导致他们的活动区域也急剧收缩,人们彼此被隔离在相对较小的区域里,以至于忘记了那个被他们的祖先用脚步探索过的世界。
我们继续推测当时的东亚地区会是怎样一个情形。
大范围的冰川覆盖了整个东北平原,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域常年都在冰盖的覆盖之下。华北平原的北部地区也在冰川之下,只有在夏季可以短暂地看见陆地,整个北方一片萧瑟,曾经生活在这里的旧石器族群荡然无存。
随着狩猎和采集的愈发困难,生活在冰川边缘地带人们是最迫切寻找新的生产方式的一群人。于是他们在温暖的夏季到来之前,会把采集来的种子撒在华北平原肥沃的土壤里,待到收获之后储藏起来,以便熬过寒冷而漫长的冬季。他们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早掌握刀耕火种技术的族群之一,也是最早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族群之一,后来的磁山文化与这支族群存在一定的继承关系。
山西高原地处黄土高原的东缘,在那段寒冷的时间里,山西南部和北部呈现出了不同的情形,曾经适宜渔猎的北部地区已经不适合人类的生存,而暖湿的南部盆地给人们进行耕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的发展同样为这些人熬过寒冷的冰川期创造了条件,那个期间萌芽的农业为他们发展出自己的文化打下基础,后来的枣园文化可能就是他们的成果。
尽管当时的青藏高原还没有今天的海拔高度,但依旧是高处不胜寒,土壤被冰川大面积覆盖,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古人类族群同样所剩无几,幸存下来人们也只能向平原地带迁徙,但他们并不能完全摆脱对高原的依赖,那是的盐池和牧场是他们赖以生存的资源,并且在短暂的温暖的夏季还可以到这里寻找生存的机会。
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活着的狩猎-采集族群分为两支,一支向西北方向的黄河-湟水谷地聚集,一支向东边的陇中高原聚集,并与当地族群融合,发展出自己独有的农牧文化,渭水上游的那一支在今天的甘肃天水一带发展出大地湾文化,可以看作是仰韶文化的早期阶段,而关中盆地的原住族群并没有发展出明显特征的新石器文化,后来很可能被这支族群的后裔代替。
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族群沿着水系南下,进入今天的云南、贵州和缅甸地区,其中一支沿江进入四川盆地,并与当地族群融合,建立了最早的蜀地文化。
在东方,冰川的出现导致海平面下降,彻底破坏了那些靠海而生的族群的生产方式,那些间冰期间沿着海岸线向北迁徙到渤海和黄海沿岸的渔猎族群又开始反向迁徙,但这种情况势必会导致族群之间为了争夺生存空间而发生战争。因为对食盐的需求,他们只能离开海岸线,有限地向内陆扩张去寻找可以耕作的土地,以便保障族群的繁衍持续。这类内迁的渔猎族群建立了多个孤立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山东北部的后李文化、江苏一带的北辛文化和浙江一带的河姆渡文化等都属于此类。
黄河中游地区的族群在黄河南岸建立了以裴李岗文化为代表的早期新石器文化,而长江中游的族群也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新石器文化,南岸以彭头山文化为代表,而北岸以前大溪文化为代表。
当然,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还有更多新石器文化的存在和分布,但以上这些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影响着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角色。对中国这片大地来说,“新仙女木事件”的发生不仅加速了新石器文化的诞生,同时也阻碍了欧亚大陆北方族群向东亚地区的迁徙。
而当“新仙女木事件”的影响结束之后,发展出农业的新石器族群因为定居的缘故减慢了迁徙的速度,农业文明的曙光在东亚这片土地上升起,与此同时,来自北方的游牧和游猎族群开始了新一轮的入侵,又开启了新的血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