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先生在《你要做的,只不过是发现生活之美》一书里说,“现代人的毛病是勤有余劳,心无偶闲。这毛病不仅使生活索然寡味,身心俱惫,于事劳而无功,而且使人心地驳杂,缺乏冲和弘毅的气象,日日困于名缰利锁,叫整个世界日趋于干枯黑暗。”
静趣要有自己的空间
今年春天以来,依旧晚睡。
每天晚上,看他和孩子相继睡去,把微信上的工作也一一回复,虽然眼睛很累,身体也疲惫,但是就是不想睡去。
给自己倒杯酒,靠着沙发,接下来的时光才是真正属于我的。
或读书,或做笔记,或写文字,或者就是喝酒,或者胡思乱想,那份心灵的自在是千金难买的。
再忙碌的一天,最后把时光放在在这样的深夜里慢慢蒸发,让自己沉浸在只有自己的空间里不受任何的惊扰,再浮躁的心也会慢慢沉睡。
智能手机将我们与世界拉得很近,也使私人时间的界限越来越无法界定。
手机这个欲罢不能的家伙。要用时感觉无所不能,想清净时她却无孔不入。
以前没人理你时,你一遍遍地翻看聊天记录;没事可以泡在群里与大家神侃胡侃;
现在看到一大堆小红点时,会头大。慢慢连闲聊天也懒得聊了,除非是有事说事和工作需要。
现在越来越渴望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虽然没有朋友聚会的热闹,但是独处的自由却领略了独特的静趣。
动也是一种静趣
趣静是一种看似悠闲,实则是心灵在自由飞翔,是自己独立思考的一种生活方式。
而生活的另一种方式是把身体完全投入到本该属于自己的环境里,汲取营养和能量。那就是投入到大自然中。
多到自然里走动走动,与自然亲密接触,既能享受闲情逸致,又无处生闲愁。
朱先生在书中说到,“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生机,便不免感觉烦恼。”
是啊,我们常常看到,现在的小朋友为什么感觉不到那种发自内心的幸福和快乐呢?我们小时候虽然物质那么匮乏,为什么很多人都记得童年的快乐呢?因为我们小时候,父母忙于劳作,任由我们在地上乱爬疯跑,无形中我们一直在大自然母亲的怀抱里。而现在的孩子,居住环境都是人工后天所造,有几个大人舍得让孩子在地里摸爬滚打?加上电子设备的介入,隔开了孩子们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少了一个发泄和疏通的渠道,因而也越来越抑郁。
我们成人即使偶有时间旅游或出行,在与旅游团同行中,纷扰与喧闹也把旅游玩味成了另一处商场,与自然无关,自是遗憾。
“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即使无法出远门旅游,可以利用上下班时间徒步,也可以在居住处独自跑步或疾走。
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喜欢上跑步,参加半马或全马,他们初衷都不是为了拿奖,而是在跑步中能完全与自己对话,与身体对话,感受到一种趣静。
人生本来就很美
喜欢李诞的一句话,说他“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人生确实没有意义,但人生有美。 梦幻泡影嘛,本来就是美的。”
人很多时候烦恼的不是工作,而是因为不知道为啥这样忙忙碌碌的工作。
生活也是一样,很多时候我们陷入一种哲学命题中,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拜托,历代那么多大师都一直在探究的命题,不劳我们费解。
我们只要知道人生本是一路繁花似锦,是让你来经历的,来感受的,来领略的,别被忙碌遮住了眼睛,把自己投入到生活的花园中。
忙中有闲致,忙中有静趣,生活本来就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