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期骗自己,毫无意义。
小时候学过一个成语“掩耳盗铃”,一个人想要去偷铃铛,但是又担心铃铛响惊动主人,所以就把自己的耳朵蒙起来,以为只要自己听不到,铃铛的主人也就听不到了。
想想,这个人可真傻。
但是我们对于“时间”的态度不也是这样的么。很多人的生活是这样的:一觉醒来,日过三竿。拿起手机看看朋友圈里发生了什么,在手机上没刷几下,突然发现一个小时都没有了。墨迹着起床,东晃晃西晃晃,牙刚刷完都已经下午2点了,纠结着到底是吃早饭呢还是吃午饭呢。等倒腾一碗饭出来,一边吃饭一边刷剧,等饭吃完太阳都已经要下山了,是不是要继续准备晚饭了?偶尔脑袋发热,想要看会书,没翻两下书注意力就被PAD上新更新的剧给吸引走了,然后就是一种追剧追到凌晨睡,进入下一个循环.....
明明一天都有24小时,为什么过着才像6个小时,也就是刷了牙,吃了饭,看了剧。
时间到底花在哪里了?不知道,不看,不想,日复一日。
如果把一天花在看剧上的时间统计下来,那会有多长?会不会超过15小时?
如果把拿书翻阅的那个短暂的时间记录下来,会不会才不到10分钟;
如果把做一顿饭的时间记录下来,你原以为不到半小时,其实已经花了1.5小时?
同样,如果测算一下3分钟能做出什么,可能有更多惊喜?
比如,3分钟可以刷个牙,3分钟可以去楼下扔个垃圾,3分钟可以给家人打个电话.....
记录时间消耗,对时间的流逝保持敏感度,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时间管理者。
每个人每天拥有的时间是固定的,但是每个人对于时间的分配却是不一样的。那些在无意识时溜走的时间,就是可利用优化利用的时间资源库。
具体可以如何做呢?
1,以半小时为时间段记录每天的时间消耗;
2,按生活、学习、娱乐、锻炼、黑洞等对时间进行统计;
3,当统计结果出来后,想一想,如何要增加做某类事情的时间,应该从哪里调整?
4,按调整后的时间分配方式执行,继续优化。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通过意识过往是如何利用时间的,参照依据对时间进行调整,执行性更强。就像今天下午,我以为自己忙碌了一个下午,但是仍有好几件事没有做完。对着时间记录查看后,发现午饭后我在沙发上看了1.5小时的电视,又临时收到一个朋友的微信,你来我往答复几句,居然也花费了一个小时。下午从2点到6点间有2.5小时就这样耗费掉了。通过这个觉察,我可以主动将看电视的时间缩短到0.5小时;如果临时收到朋友的微信,可以先简要处理,如果重要的话再另外安排时间细聊,保障既定任务按计划执行。这样也可以减少任务没有完成的懊恼和自责情绪。
时间是转瞬即逝的资产,记录时间会让我们对自己不断贬值的资产——生命时光——保持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