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荣阁
种族和阶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两大主题。
在世界范围内,自科学技术发展,地理隔绝被打破以来,种族歧视和阶级差距就一直困扰着人类,直至今日。
《绿皮书》某种程度上就是对这两个主题的诠释和演绎。
剧中托尼是美国白人,身份”高贵“,从一出生就占据了种族优势,处于血缘的顶端,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没有稳定的工作,整日为生计发愁,豪放坦率,身上尽是所谓下层人民的粗俗和鄙陋。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黑人精英唐,一位著名的音乐家,拥有丰富的物质财富、生活讲究、处在社会金子塔的顶端、处处透漏着贵族的气质。
然而不幸的是,他却是个黑人,这个身份注定了他无法成为世俗意义上的贵族。
他俩一个白人穷屌丝,一个黑人富豪,却阴差阳错地走到一起,开启了一段诙谐而又动人的南部之旅,隐喻着种族和阶级两大深刻的社会矛盾的尖锐对立。
坦白来讲,托尼并非是一个特殊的白人,与其他人一样,他脑海里依然有深深的种族歧视的观念。
电影中有一个镜头,托尼听说杯子被黑人用过,便毫不犹豫地将其扔进垃圾桶,对黑人的厌恶可想而知。
而作为市井小人物的他,却也并不会因为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和钱过不去,因此也愿意”委身“做唐的司机兼保镖,护送他到南部去参加演出。在这个时候,他们单纯地只是利益交易,没有任何情感可言。我相信只要出价够高,托尼随时会准备跳槽。
而在一开始,唐已经是全国知名的音乐家了,呆在美国氛围相对宽松的北部,其实他完全可以过上高枕无忧的生活,还可以拿高达三倍的演出费,但是他没有,他选择去那个黑人被隔离、危险重重的南部,去让更多的人看到黑人、理解黑人、乃至认可黑人,这是他出发的缘由和梦想。
应该说,此时的唐内心是不平的,他也认为社会不应该对黑人这样残酷,处在孤独和绝望中的他也认为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毕竟他是黑人中少数活在上层的人,但他也是茫然的、无措的,他从内心里就并不相信自己能够与这种不平等的观念抗争,直接的表现就是他的反抗是懦弱的,妥协的,他依然忍受着别人叫他黑鬼,依然忍受着作为 嘉宾的他却不能在餐厅就餐、上洗手间只能用仆人的茅房……
他快要放弃了,也快要崩溃了。
在大雨中,他喊出了那句”谁让我既不够黑,也不够白“。
他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人物。
身为黑人,却处在社会上层,黑人兄弟看他的目光是嫉妒乃至愤恨的,他生活讲究,爱好高雅,却也难容入当地主流的上层社会,哪怕他钢琴弹得再好,也不过是那些白人精英们的手中的玩偶,他的最大用处,无非就是让他们显得自己更加高贵一点罢了,黑人,毕竟是黑人。
哪怕家财万贯,他却更像一条丧家之犬,在这天地之间,没有人能够真正地理解他,尊重他,与他做朋友,他的黑人族类们恨他、厌恶他,那些邀请他参加演出的白人绅士们压根看不起他,正如他自己所说,既不够黑,也不够白,甚至不够男人。
这样的人,除了痛苦,还是痛苦。
终于,他再也无法忍受这种歧视和不公,在托尼的影响下,他终于放下心中曾经的顾虑和成见,鼓起勇气,勇敢地争取自己的权益,坚决地要求白人们,若是不尊重自己,便拒绝参加演出。
虽然这并换不来人们的观念上的改变,但唐成功了,这一刻,他够男人,他终于克服了自己,将心中压抑许久的怒吼释放出来,对的,他再也不想忍受这种不公和歧视了。
那个多少年压抑的他,终于在社会底层的黑人兄弟姐妹中找到了快乐,当钢琴声想起,此时他好像才真正地成为了一个合格的音乐家,一个为黑人兄弟姐妹而演奏的音乐家。
而那个厌恶黑人的托尼,也见证了种族歧视对一个人的摧残与打击,他的观念在这次旅途中得到了升华。
他开始坚信,黑人兄弟也和白人一样,都是很好的兄弟姐妹。
所以才会有了电影最后那一幕,当圣诞节的歌声响起,唐和托尼举杯,共话欢乐时光。
马丁路德金的声音在窗外飘荡: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将站起来,实现其信条的真正含义:“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州的红色山丘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将能够在兄弟情谊的桌子上坐下来。
我梦想有一天,即使是密西西比州,一个充满不公正热潮的国家,在压迫的热浪中闷热,也将变成一片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小孩将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在这个国家,他们不会以皮肤的颜色,而是根据他们的品格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