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岁半的小雨在幼儿园午休起床时发生了一件这样的事情。起床时间到了,小雨的王同学来到小雨床上,掀开小雨的被子说:“大懒虫起床了,大懒虫起床了……”。晚上回到家,小雨很生气的说“妈妈,你可以和我一起去给他说说吗?我不喜欢他这样喊我,他这样喊是不对的,我想让他给我道歉”。妈妈说“可以呀”。当妈妈听到又是那个王同学和孩子之间发生这样事情的时候,心里很是不爽,因为这个孩子在幼儿园经常这样欺负小雨和其他小朋友,其他家长对这个孩子也是十分的厌烦。
第二天接孩子放学的时候,妈妈来到幼儿园,告诉老师说想和王同学的妈妈见面说说此时。老师说:“我看到那位同学到他床上了,但小雨没有告诉我他们发生了什么,我也不知道。王同学今天要上延时班,接的比较晚,你要是见他妈妈的话需要等到延时班结束。”妈妈:那把那同学喊来,让他们自己解决吧。
那位王同学过来,小雨对他说:“你昨天掀我被子喊我大懒虫起床了,做的不对,你要像我道歉”。“我没有那样喊你呀”。王同学已经矢口否认他做过这样的事情。小雨妈妈问:“你在家是怎样起床的?”我在家妈妈喊我起床,我不起床时妈妈会撩我被子说“大懒虫起床了,大懒虫起床了”。虽然此时孩子还没有承认,但问题已经找到了出处,是妈妈的言传身教在影响着孩子。小雨妈妈说:“小雨不喜欢你用这种方式喊他起床,除了这种方式,你还有其它方法吗?”“有呀,挠他脚心”。“我在家让他起床时,是轻轻的喊他 小雨起床了。如果你也想喊他起床的话,请你用这种方法喊他好吗?”“好呀”。老师在一旁看着,就这短短几句话用了15分钟才说完,因为那个王同学每说一句话都会打岔,把话题扯开,老师们对孩子经常性的这样的行为也很是无可奈何。
出来之后,妈妈问:小雨,你对今天的处理结果满意吗?“满意”。虽然王同学没有做到道歉,但之前妈妈已经给他做了铺垫:有一种可能他会道歉,有一种可能他不会道歉,如果他不能道歉,你是否接受?小雨说“我可以接受”。因为有之前的铺垫,所以小雨很接受他没有道歉的结果。其实,小雨在上家塾班的过程中,收获到正知正念正行,知道那样不对,只是对于班上屡教不改的一个同学来说,他想帮助他,内在又没有力量去告诉他,所以回来请求妈妈帮忙,妈妈在陪伴孩子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已经让孩子感受到了妈妈对他的浓浓的爱,内心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感和存在感,所以对于处理结果也就满意了。
今天在家塾班,小雨妈妈分享了这件事情,姬老师帮我们重新做了梳理:你们有没有看到这个孩子是个非常有爱,热情愿意帮助人喜欢助人为乐的孩子?在起床时他主动去喊小雨起床,只是他用的方法是小雨不喜欢的方法。小雨就很生气,我们就把他当成了坏孩子。为什么他在幼儿园让那么多的小朋友和家长讨厌,是因为他很热情有爱乐于助人的方式不是大家喜欢的,所以就被大家误解为他是个坏孩子,故意欺负小朋友,久而久之,,他越来越觉得你们不懂他不理解他,搞怪行为开始越来越多,也就成了你们眼中的问题孩子。如果换一种方法这样做你们会觉得怎样呢?先告诉小雨说王同学的爱心,只是他的方式方法不对,不是他喜欢的方式,提高孩子的维度,让他有正知,知道做事情要用正确的,别人喜欢的方式去做,别人做的不对时包容他帮助他肯定他的行为,就会成为别人喜欢的孩子。也就是弟子规讲的: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见机。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再去找那个小朋友谈谈,首先肯定他乐于助人的好品质,甚至带一个小礼物对他表示感谢。然后在一起探讨正确做事情的方法,试想:这时候孩子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他还会打岔进行充耳不闻的谈话吗?
不会,孩子会有被认同感,找到他的存在感和价值感,知道有人理解他。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具可塑。每个人都是善良有爱的,当他一次次遭到否定和打击时,已经成了无所谓的态度,孩子也不例外。老师引领我们看到一个规律:有些成人的叛逆和孩子的叛逆行为是一样的,当读不懂时,只能让人渐行渐远。当有事情发生时,我们很多人第一把对方当成了坏人,而不是有一颗好的心没有正确的做事方法。太上感应篇说:一日有三善,视善、语善、行善,三年天必将之福。一日有三恶,视恶、语恶、行恶,三年天必将之祸。想想我们的行为是什么样的行为呢?
姬老师的一席话如醍醐灌顶般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生活中的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我们再次看到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生活中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行为已经被尽收眼底,不定什么时候被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那时候我们把孩子当成不懂话不会做事,殊不知孩子就是我们的影子和镜子,把我们的行为在适当的场合展现出来。
学习正知正念正行的路上迫不及待,未来家庭家族的命运和走向,也建立在此行为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