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曾听过这样一则新闻报道:
某大学生在武汉东湖溺水身亡,同学一连给他身在老家的父亲及亲属打了56个电话,无奈对方就是不信,死者父亲还坚信对方是骗子。
最后在百般劝说中,亲属才赶到武汉查看,随后又给老家报信,这时,死者父亲才相信儿子真的不在了,在电话另一端嚎啕大哭。
“56个电话打不来死者家属”的残酷现实,让人不得不感慨当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
千万别小看“信任危机”带来的影响,这不仅能直接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摩擦,还对社会交易的成本和效率有着深远的影响,更有甚者还可能造成人们严重的心理负担。
Q.作者史蒂芬·M·R柯维在书中说:“信任其实是一个有形的、可以量化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A1.因为信任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在这件事中所需要耗费的效率和成本,简单地说,信任一旦减少了,那么成本就会相应地提高,效率会相应地降低,这就是书中所说的“信任税”;
A2.一旦信任增加了,那么成本也会相应地减少,效率会相应地提高,这就是“信任红利”。
A3.在高信任度的环境下,大家相互信任,协作无间,效率提高,绩效提升,自然心情也愉悦,“信任红利”不仅代表着经济利益的提升,生活质量的提高,还代表着心理压力的减少;
A4.在低信任度的环境下,每个人说的话都要打个折扣去听,彼此之间不信任,协作起来存在困难,效率自然无法提升,绩效也不会提高,心情更谈不上愉悦。
A5.从量化的角度看,就是经济利益的降低、低质量的生活,以及心理压力的增加等等。所以,在作者史蒂芬·M·R柯维看来:没有什么比信任带来的速度更快。
Q.准确认识信任
A1.第一层级是自我的信任。这个很好理解,要想让别人信任自己,先得把自身变得强大,值得自己和别人信任,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提升自身的品德和才能,来提升我们的信用度,这是建立自我信任和他人信任的基础;
A2第二层级是关系的信任,建立在与他人的关系上,就是指怎么让他人信任你。
A3.第三层级是组织的信任,建立在与团体的关系上,简单说就是团队的整体氛围;
A4.第四层级就是市场的信任,可以用品牌和声誉来概括,既包括公司,也包括个人。
A5.第五层级就是社会的信任,指为他人和社会创造价值,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贡献”。
虽然每个人在每一层级的作用和影响力都不一样,但其根源还是在第一层级,所以要准确地认识和理解信任,必须从第一层级做起,而且得逐级做好,不能跳级。
Q.如何奠定信任的基础?
A1.“四核心”之一是诚实。
A2.“四核心”之二是动机。
A3.“四核心”之三是能力。
A4.“四核心”之四是成果。
Q.如何改善我们的动机呢?很简单,可以分为三步:
A1.首先是检讨和净化自己的动机。
A2.其次是公开自己的动机。
这是在即将开始一段新关系时,建立彼此信任度的最有效途径,不仅能赢得对方的信任,还直接“预告”自己接下来的行为,帮助对方更好地理解和认同自己。
A3.最后是要拿出“充足”的观念,这里的观念指的是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
Q.如何做到诚实?
A1. 做出并信守对自己的承诺;
A2. 维护自己内心的信仰和价值观;
A3. 敞开自己的心胸。
总的来说,诚实度越高,就会表现得越坦诚、一致、谦虚和勇敢,会收获更多的信任。
A1.首先,对结果负起责任,不管结果是好或不好;
A2.其次,对结果抱有成功的期望,保持这种期望能有效增加成功的机率;
A3.最后,善始善终,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时,如果没有恰当的理由,放弃就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诚实和动机属于品德范畴;能力和成果则属于才能范围,但它们同等重要,缺少任一方面,都会对我们的信用度产生关键影响。
Q.增进信任的十三种行为原则。
A1.直率交流,也就是指诚实的行为,它建立在坦诚和真挚的原则基础之上,不撒谎不伪装,但也切忌过度直率。
如果我们实在没有办法通过自省来改善这件事情,那么也可以尝试寻求他人帮助。
A2..表达尊重。
A3.公开透明,就是说要开放、要真诚,要说实话,不要去制造假象,适当地公布信息,从而达到你所需求的目的,这也是建立信任的最快途径之一。
A4.匡救弥缝,不但包括真挚的道歉,还包含一系列的补救措施,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售后服务”,目的不仅是让客户满意,还要提升客户的忠诚度。
需要注意的是,匡救弥缝是建立在谦虚、诚实和补救的基础上,切记不要掩盖事实,不要扭曲自己的行为。
A5.显示忠诚。
可以通过两方面来表现:一是归功于别人;二是别人不在场时做到公正谈论,表达应有的尊重。
A6.取得成果。
A7.追求进步。
A8.面对现实,也就是选择适当的方式,去直接面对棘手的问题。
A9.明确期望,也就是在行动之前,要把所采取的行动和所需求的后果全部梳理清楚,并达成共识。
A10.负起责任,这里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自己承担责任;二是督促他人承担责任。
要注意切忌过度承担责任。
A11.先听后说,这是建立在理解、尊重和共同利益的基础上,重点不仅在于用眼、耳和心认真倾听,尽可能准确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观点,还要注意“先”听,在自己下结论前去听。
A12.信守承诺,这是所有行为原则中最重要的。
A13.传递信任。该行为原则不仅注重于建立信任,还关注于利用信任,简单地说,就是帮助我们成为能给予他人信任的人。
Q.警惕两种假冒的传递信任形式。
A1.”给予假信任“,就是光给人责任,而没有相应的权力和资源;
A2.”假装给予信任“,指表面上假装信任而实际上并不信任。
Q.如何在不同环境中重建信任?
我们将不同的环境划分为三类,包括:组织、市场及社会。
A1.第一类:组织。
根据信任度,可将组织大致分为高信任度和低信任度两类。
用建立信任的方式来指导我们的行为,从而搭建一个高信任度的组织,创造出和谐的工作氛围。
A2.第二类:市场。
市场的信任完全在于品牌和声誉,从这个层面上更能凸显信任、效率和成本之间的关系。
先站在客户的角度上,用“信任的四核心”来找出问题所在,譬如:我们有诚实的声誉吗?我们的品牌形象是为了自己盈利,还是想要双赢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A3.第三类:社会。
在高信任度的社会里,我们不但会拥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而且会减少摩擦,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但是在低信任度的社会里,我们根本无法获得任何信任红利,譬如不能共享知识和科技成果,不能进行文化交流等等。
建立起社会的信任,这对于人类现在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总结】
如何做到“明智的信任”?
在学会原谅,给予他人信任的同时,要通过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来找到平衡,管理好风险,避免盲目信任。
不管何时何地,我们都要拥有选择保留和恢复信任的倾向,学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风险和信用,以合适的方式方法来传递信任,不要因风险的存在而保留信任。
正如作者史蒂芬·M·R柯维所言:“我发现,直到哪些人证明自己不值得被信任之前,一直保持对他们的信任,会给你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
S.十点读书会《信任的速度》,作者史蒂芬·M·R柯维。
【个人感悟】
诚信,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
失信于人,终会尝到恶果;轻信于人,也会给自己带来潜在的危机;只有学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风险的信用,以合适的方式来传递信用,才是明智和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