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刚走上社会都是满怀希望与抱负,然而一些人遭受多次挫折,经历艰难困苦之后,一颗原本质朴的心变了:原本爽直的人变得吞吞吐吐,心灵歪曲了,抱负丧失了,最后变得窝囊了。
这都是因为受了“俗礼”污染的缘故,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守住自己的天然野趣,让自己的个性在岁月中自然流露,无论为文、为诗、为画,都是一种天然情趣,都有一种生命独特的美丽。
其实每个人的本性都没有差别,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人一生下来本就具有纯真的心念,只不过被后天的欲念所玷污,变得争权夺利、事事计较,或因一时糊涂一步踏错,步步皆错。然而在这茫茫尘世中轮回漂泊,又有几个人的心能够不被欲念沾染?保持一颗原有的“初心”,不要为世俗制造善恶美丑的标准,才能避免人们在标准中迷失自我。
世间一有些人丢弃了自己的意愿,活在别人的标准里,在别人的评判里找寻自我的价值。别人的一句诋毁足以泯灭他所有的信心,别人的一个眼光能够扰乱他应有的方寸,这样的人活得沉重。
只有我行我素,不为别人的目光违背自己的心意,尊重自己生活的行为方式,做真正想做的事,做想做的人,才会达到快乐自在的人生状态,如燕子一样轻盈飞行。
人们都渴望返老还童,这是因为他们在内心深处想要找回孩童时的无忧、单纯、快乐的心境。殊不知,烦恼都是自找的,人越成长,越世俗,想的也就越多,逐渐的,他们被自己的想法所束缚,被他人的思想所控制,再也没有了原来的清净和快乐。
快乐无忧是因为物质条件的丰厚吗?显然不是,一个人的心中充满了快乐,那么忧愁、痛苦就永远不会在他的身上发生。快乐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童心和真性情是生命里最原始、最美丽的东西,但在现代化的红尘风雨中,很多人的性情退化了。要在现代文明中找到真性情,越来越难。
多数人迷失在物质世界中,被世俗偏见、生活所迫,见人说人话,逢鬼说鬼话。与生俱来的一点真性情被磨灭得剩不了几分。他们将生活本末倒置,无法获得心灵的自由。
找回自己最天然的真心,这样才能享受生做人,最难得是能永远保持着刚刚出世的那种心境。
譬如年轻人刚出学校,是满怀希望,满怀抱负。但是入世久了,挫折受多了,艰难困苦经历了,或者心染污了,变坏了;或者本来很爽直的,变得不敢说话了;或者本来很坦白的,变成心理歪曲;本来有抱负的,最后变得很窝囊了。其实,社会与环境不足以影响人。我们每个人要有自己独立的造诣,独立的修养。如果自己独立修养的精神出神入化,那么在任何复杂的世界,任何复杂的时代,任何复杂的环境里,都可以永远保持最初时的心境。
这是最高的修养,这在中国儒释道三家,叫做“初心”。便人能够永远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不受外界环境污染,永远保持光明磊落、坦白纯洁。
人为什么会苍老呢?受了情绪的变化和一切外界的影响,我们慢慢由青年到中年,到老年。所以修道与处世,虽然处于很复杂的世间,但要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头脑,保持着自己的初心,才可以永远使生命健康,永远使生命青春。
人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迷惑呢?原因就在于虚妄遮蔽了真心。
一个人一定不要被社会污染得太严重了,保持内心的纯洁,保持自我的灵性,就能获得一个幸福的人生。
生活在男耕女织时代的古人、生活在深山老林中的隐者、生活在寺庙道观中的出家人,想要保持一颗初心相对容易,因为他们的生活是与世隔绝的,或者,只要他们想,就可以做到与世隔绝。但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来说,保持一颗初心就没那么容易了,因为在人际丛林之中,太容易有误解、有隔膜、有伤害、这个时候,人就需要一个两全之道。
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处世八面玲珑,而内心始终固守着最初的人生观、价值观,那么他已经达到了一定的人生境界。要做到这一点,儒家说要“清明在躬”,佛家讲究清清静静,其实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内直”。
在《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古代的钱币总是内方外圆,就像钱币一样,一个人也必须秉持这种做人的原则:方在内,圆在外。内表示我们自己的内心,外表示我们接人待物、为人处世;外圆表示我们为人处世要圆融一些、方便别人,而我们自己的原则要有,但原则在内心中,不必处处示人;此外,内方外圆也表刚柔相济、内刚外柔的处世哲学。若是方在外,则必然处处碰壁,因为棱角分明必然与周围人发生摩擦、是非、碰撞。
内直外曲,并不是胆小怕事,实在是面对这个世界的尖锐时不得不用的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