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年轻老师之邀,听了两节课。一节是五年级美术《有趣的字》,一节是三年级语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能看得出来,老师在课前都做足了准备,课的内容与选择都不错。但是两节课听下来,总觉得缺少点什么。看看听课记录,细细体味思考,觉得课堂上少了孩子。
自新课程改革之后,一些颇为就行的标语让人记忆深刻,也为之感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教师是学习的引领者,参与者,合作者。”最近一段时间比较多的应属“让孩子站在课堂中央”这句话了吧。不管是哪句话,我们都能从中读出一个意思,那就是孩子才是课堂的主人,而并非老师。
这节美术课,老师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看图猜字谜——聪;
2.根据图意猜想怎样才能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3.辨一辨:老师出示的变形美术字各自有什么特点?(占用了25分钟的时间)
4.做一做:设计一个环保公告牌。(有5分钟的时间)
这节语文课的基本设计是这样的:
1.看图猜故事;
2.说谜语猜故事;
3.出示新课的画面,师生共同板书课题;
4.师设疑,引出本文的教学重点——旁批;
5.读课文,思考是依据什么做旁批的,教师总结并板书旁批的几个依据;
6.出示第二篇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让学生写出预测,找出依据;
7.出示课后作业,猜故事。
通过展示这两个教学设计就不难看出,整节课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很少,能够发挥自己个性化学习的分量也很少。但是这两节课本身的特点恰恰是要发挥学生的自主和个性化学习的。因为无论是猜想故事还是设计新颖的美术字都是需要学生亲力亲为、亲身实践的,而不是靠着老师讲的。究其原因是老师在设计课时只关注了自己教学程序的完整与流畅的转接,没有关注到课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拿这两节课的导入说,都过于浅显。“聪”字的字谜在二年级学习这个字的时候孩子们就应该会了,因为它是我们汉字中很典型的字,也是老师们经常拿来教育孩子时用的字。语文课的看图猜故事所选的都是孩子们特别熟悉的故事,猜谜语——白云也太简单,所以这节美术课的1、2环节和语文课的1、2环节就失去了导入应具备的教学功能,只是成为一个为导入而导入的教学环节了。
其次是在教学重点的把握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美术字的设计要看的是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而一节课老师都在讲。我个人认为不妨可以这样做。首先通过猜字谜的导入让学生感受到字很有趣,那写出来的字会不会很有趣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去写。教师可展示学生的作品,从中总结出美术字变形的几个要点,然后出示辨一辨的环节,让学生发现美术字的创意的基本方法,而不是像这位老师那样以讲为主。紧接着留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创作,展示孩子们的作品。这样一节课都在调动孩子们的主动的思考,主动的创造和主动动手能力。而且当学生看到自己创作的作品时,其学习欲望会被再一次激发。这一点在《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了,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只有让学生经历了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才会得到有效的提升。真正做到“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体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语文课同样如此,所选的让小学生推测的文章都是学生已经预习过的或者是比较熟悉的,那么教学重点预测就失去了兴趣,同时也失去了教学的根基。因为预测本身就是个性的,多元的。再加上“预测”的方法在文本后的练习里有细致的说明,老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把大量的时间用于“预测”这一实践环节而不是方法讲授环节。这样就能做到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让儿童站在课堂的中央”看似容易做起来难,它需要我们从教学设计的方方面面考虑孩子的认知,从课堂活动的各个环节考虑孩子的参与。
首先要研究学生,关注学生学情。我们平时所说的备课的三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备学生了。要真正读懂学生:孩子已有的经验是什么?孩子需要什么?孩子的难点在哪里?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怎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什么样的方式适合孩子等。
其次要相信学生,关注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学生能读的老师不读,学生能做的老师不做,要相信学生群体中所蕴含的能力,放手大胆让学生尝试。在学生遇到困那时老师再出手帮忙。在课堂上,我们需要唤醒学生内在的思想力量,产生集体的智慧。
最后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给学生参与活动,发展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心里装的是学生而不仅仅是自己的教学设计。要做到心中有学生、眼中有学生、口中有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