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从进入适合寻找配偶的年龄开始,身边那些在恋爱、婚姻里幸福和不幸的过来人,不停地提醒你要找一个“对你好的人”。不用花太多功夫,就能总结出“对你好的人”有下面这些共性:
1. 无论是物质,还是日常生活里的照应,在付出与获取的天平上,TA是付出更多的一方。
2. TA喜欢你要多于你喜欢TA。甚至,极端的情况下,你是否爱TA都无关紧要,只要TA爱你到死心塌地。
二十出头时,听到这些话,只能勉强地笑一笑。刚刚踏入三十岁,即便是吃尽了苦头,看到“眷侣”被婚姻消磨成“怨偶”,明白这样的掂量与婚姻制度最契合,可还是不能接受它。
从装洗衣机进水管到换灯泡,各种生活技能可以从百度和自我摸索中学习到。在没有查好地铁路线的情况下,可以独自到异国,把他乡的生活变得像故乡那样熟悉。一个人可以徒步、看日落,也可以给自己做一顿好吃的。我不知道,生活里还需要怎样的照应。
无论是哪一份工作,薪水也足够过上自己觉得舒适,旁人看着还算体面的生活。如果不考虑养育后代,以及把后代送上阶层上升的通道,物质上很容易就到了自我感觉富足的状态。我不知道,物质上需要他人怎样的照应。
也许在情窦初开的懵懂年纪,会因异性的喜欢而沾沾自喜。可是,决定开始恋爱的时候,不正是两人在聊天中因为对世界和生命有相通的感悟而产生了某种独一无二的联结吗?那些只有彼此能接上的言语上的“梗”,深夜聊天聊到鼻头一酸或热泪盈眶,不比端茶倒水、扛行李上楼来得重要吗?见识过思想上的翩翩起舞,又怎么甘心只要生活上的照应?
精神的相通不会有臭袜子、长指甲,不会累到“葛优躺”,不会因为金钱生出嫌隙,更不会因为一句有口无心的话而相互猜忌、甚至刀剑相向。而这些在生活的结合里统统都有。过来人没有直白地告诉你,难言的苦衷大概都在“找一个对你好的人”这句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