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愿我的文字,给你前进的力量,
和暂停的勇气。

“我感觉自己被困了。”
电影《出走的决心》里,李红的女儿在阳台上对丈夫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仿佛把我拉回了2年前。
01
2年前,是我成为妈妈的第一年。
起夜,泡奶,睡眠不足,是我的生活常态。我从没有想过,一个几个月大的小婴儿,竟能如此彻底地消耗一个成年人的精力。
那些对拥有一个孩子的美好幻想,在一次又一次地夜醒和哭闹里,破灭、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洗不完的奶瓶,换不完的尿不湿,是一夜又一夜强撑着困倦照顾怀中的婴儿,是“我被困住了”的无力和绝望。
是的,我被面前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小生命困住了。更让人绝望的是,好像只有我被困住了。我变得暴躁、易怒,宛如一名发了疯的泼妇。
我想,我大概是抑郁了。这种仿佛被吞噬在无尽琐事的日子,我一天都忍受不下去了。
于是,我开始本能地自救——争分夺秒地将自己沉浸在短视频的快乐中,好似只有如此,才能慰藉我疲惫不堪的心灵,安抚那颗渴望出走的心。
然而事实是,我的身体却越发透支。
直到先生又一次地叮嘱:“少玩手机,多睡觉。”我才幡然醒悟,我以为的“自救”,实则是在将自己推向更深的深渊。
02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以为只要身体不动,那便是休息了。殊不知,真正让我们疲惫的,往往不是体力的透支,而是大脑的过载。
有研究数据表明,普通人的大脑光“做决定”这一项,每一天就动辄上3w次。大到要不要改行这样影响一生的决策,小到要不要现在就起床这样的小事。
相比肉身那几千的步数和活动量来说,大脑的能量消耗才是让我们疲惫的真正元凶。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我们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休息,最关键的是让大脑恢复能量,而非简单地让身体“躺平”。
就像当初我以为刷视频是“自救”,实际上,海量的碎片信息正在疯狂掠夺我的注意力。因此,我不仅没有得到相应的慰藉,反而加剧了能量的枯竭。
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便改变了自己的“自救”方式——写文章。
写文章,看似是在动脑子,实则它带给我的心流状态无时无刻不在滋养着我。因为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主动创造,而非被外界掌控的被动消耗。也因此,每写完一篇文章,我不仅不觉得累,反而觉得能量满满。
而运动也是相似的道理。看似在动身体,实则那种路在脚下的踏实感,无时无刻不在暗示我们:我的生活,由我掌控。
这也是为什么早起运动的人总是看起来活力四射,能量满满,而赖床到日上三竿的你却越睡越困,越困越想睡。
根本原因便是,他们一直在蓄能,而你一直在耗能。
03
当然,每个人的蓄能方式和耗能方式都不相同。
可能对于我来说,写文章是一件蓄能的事,而对于屏幕前的你来说,实在是一件非常耗费精力的苦差事。
而同一件事,在不同时刻代表的意义也可能截然相反。
比如劳累了一天,玩一会手机喘口气的你,其实是在蓄能,因为此刻的你正在换脑休息。但如果你无止尽地玩下去,那便会从蓄能转变为耗能。
因为当放松逐渐变得麻木,那么,它也就成为了一种负担。
就像有句话说的,“真正的休息不是停滞,而是切换。”
是啊,短暂的“躺平”是休息,而长久的“躺平”只是停滞。而当你开始“停滞”的时候,你的大脑便进入了新一轮的消耗里。
祝愿你我都能在兵荒马乱的生活中,学会真正的休息,寻得属于自己的“片刻”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