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一如既往的,我们沐浴着阳光去学校。
每天早上送尚希上学的这五分钟的路程,我们都会不自觉的讨论一个话题。今天早上,出门的时候她又很习惯性的问我一个问题,妈妈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吗?
我说知道呀,声音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传播,所以你一说话我就听到了。不过有时候也能向后传播,比如说现在,你如果小声说话我便听不到了(我们骑着小电驴),因为风向后吹了。
尚希哈哈大笑着说,妈妈你知道吗?声音是会拐弯的呢。我故作吃惊的说:呀,这个你都知道啦?她说当然啦,我们用墙挡着,就有回音了。我说是呀,你记不记得你在山上喊的时候,也有回音,那是因为声音传到了对面的山上,又被挡回来了……
我们俩一边聊着,一边哈哈大笑声音真的挺有意思的。
就当我正要给她讲个有关声音的小故事的时候,旁边路过了另一辆电动车,也是一个妈妈送孩子上学。她正在很大声的训斥她的孩子:都告诉你要提前把书包收拾好了,非要落下一本书,不回去拿是不是早就到学校了?我天天告诉你,要收拾好你的东西,就是不听,你这孩子……
风果然吹着声音往后走了,我和尚希都听到了这番话,都不约而同的停止了交流。忘记带书是一件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事情,这是一个习惯问题,并非一日之错。尚希也有一次忘记了带哪本书,我倒是觉得是一件好事。一来,可以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没带书上课肯定是要想办法的)二来,有一次忘带的经历,可以让她吸取经验教训,下次提前收拾准备好了,也许对以后工作都是有好处的。
可是,真的没必要一大早在路上大动干戈。我可以想象,这么好的早晨,这么好的阳光,这么好的空气,本来可以美美的上学,可是被妈妈这样训斥一顿之后,大概孩子已经看不到也感受不到这个早上的美好了。脑子里充斥的,都是妈妈的责备和自己的错误吧。
这件事让我刚刚好印证了早上看到了一段话,说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是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和自怜。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到如何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的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是的,我们总是习惯性的,看到孩子做错了就去批评,只顾自己的感受是不爽的,根本不去理解和照顾一下孩子的感受。
我们与孩子之间,也需要有相互的尊重。事情不会因为发了脾气而有所改变。要是真有,也就是孩子在弱小时候的忍让,这份忍让,在青春期一样会双倍的甚至几倍的奉还回来的。
所以我们尊重孩子,改变一下说的方法,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没有效果的说法,越说孩子会越不接受,效果越差。还不如不说。
“我们都是为你好”
“我们不会害你的”
“我们做这些都是为了你”
这些话常常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伴随着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选择,每当面前出现岔路口的时候就会听到。但有多少个“为你好”只是披着善意的外衣,其内是“必须按我说的做的一种操控。
孩子是养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
我们能做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放下焦虑,做好自己,尊重孩子,给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自己体验生活的机会。
少抱怨,少唠叨,凡事多商量。 随时来个拥抱。常说“我爱你”。
每天与孩子共度一段时光,无论是游戏、共读,还是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专注倾听,平等交流。
给孩子更多选择。
不为爱预设条件,鼓励孩子“做自己”。
在孩子需要时尽力陪在他身边,陪孩子时要专注。
孩子与父母本来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离别,我们的孩子总有一天也会长大会远离。如果爱是我们给孩子准备的最好行囊,那么别让孩子带着缺憾感和匮乏感远行, 也别等到我们老去,才发现错过太多相拥相亲互相依恋的幸福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