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开始涌入了很多学习社群,大多数人是去选择向别人学习的。当然,也有很多人,不知道原来学习还可以这样学。在这种场景下,产生了三条平行线上的人,一条是同频,加入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社群,开口就是“你在哪个社群呀?哎,我也在。”一条是差异化,我知道,但是你不知道。还有一条是未知,社群?没听说过。
同频的人身在局中,当局迷,觉得这已经是很普遍的事情。而差异化的那波,却发现,这是个机会。我知道,你不知道,我可以教你啊。于是,又产生了一波又一波的社群辐射效应。而未知的,还是什么都不知道。
能靠这种这种差异化从中获益的人,才是“小趋势”的感知者。
什么是小趋势?
罗胖在2018年跨年演讲中提到了“小趋势”概念。什么是小趋势?小趋势不是大趋势的小时候,而是影响趋势的趋势,带来改变的改变,它就像多米诺骨模型,一个小改变就启动了所有的连锁反应。听起来有点像“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的蝴蝶,偶尔扇动下翅膀,可以在两周后给美国某地区带来一场龙卷风。
“小趋势”对普通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每个普通人都将有机会,干成某些事情。
三大阶段,说明这一点。第一阶段,淘宝的崛起,普通人可以去开店做生意;第二阶段,知识付费时代,只要有一技之长的人,哪怕冷门,都能靠知识付费月入过万;第三阶段,直播平台,普通人的流量平台。
什么是“小趋势”的应对之道?
小趋势不能被发现,只能被感知,而且小趋势并不一定和所有人都密切相关,这就意味着我们没法天天去挖掘“什么是属于个体的小趋势”。
但是“小趋势”的存在,无疑对于普通人而言,是最能被抓住的机会。而如何抓住,如何明辨,罗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法论,“多元化思维”。
得到大学在招生的时候,每个学生来自各个行业领域,各个不同的岗位,而就是这些不同的人,在一起产生了质的变化,因为有多少人就意味有多少种思考模型。多个思考模型意味着,一个问题,可以有N种设想,N种解决方案。
查理·芒格一生找到了百多种思维模型,芒格教我们用不同的思维模型,思考复杂的时代变化。而运用不同的思维模型,能让我们在混沌的时代有个清醒的头脑。
在踏入社会后,以为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这些知识都属于没什么用的知识。但是现在,才清醒的明白,学习这些,不是为了学习1+1等于2,而是学习为什么1+1等于2。学的是跨学科当中,每个学科带来的不同思维模型。
如何学习多元化思维?
越来越多的人看书,通常是看“功利性”的书,比如工具书、方法类书。
但既然是提倡学习“多远化思维”,那就意味着我们读书的对象要够大且全。看工具书籍,就不止是看能解决单一问题的工具书。你还需要看在不同的学科中,那些工具书是怎么解决问题的。
比如,解决写作如何下笔的问题,你不光要看写作类书籍,你还需要看阅读类书籍、影评类书籍、小说类书籍和心理成长类等。通常一个问题的发生,背后引起问题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写作如何下笔”。
张家瑞老师在分享中提到,他过往看很多很多书,从不挑书,可是最后给他带来更多的沉淀和积累的,也就是那些杂七杂八的书。
一本书就相当于一个不能言语的朋友,你拥有多个不同领域和行业的朋友,给你的一个问题赋能,你的思考视角也不会再单一,你的选择也变得更多元化。
抓住小趋势,同样是如此。你要做的只不过是用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个问题,不同的角度,总有一个角度是能发现,于你而言,这是个“利好的小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