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科特·佩奇新书《多样性红利》通过严谨的数学推理得出多样性红利,跟我们已经知道的“群体的智慧、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等含义相近。它有两大好处,一个是解决问题,一个是做预测。
但是群体要把多样性红利利用好,得满足4个基本条件:1.问题足够难个人无法完成;2.每个人都有对应的能力;3.每个人都能提供跟别人不一样的视角和解题方法;4.群体的规模必须足够大。最关键的是:解决问题思路的多样性和观点的多样性。个人解决问题就可以利用这一点。
一、个人如何利用多样性思维方法?
个人应用多样性价值在于从不同视角,使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或者作出理性决策,它是一套思维模型。在群体里,“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每个皮匠首先得合格,其次,具有基本的皮匠技能和差异化视角。而群体智慧利用的正是个人积累的经验、不同的岗位视角以及“核心竞争力”等差异化特质,如此才能在具体问题上发挥出群体思维、观点的多样性价值。
个人要想用好这个模型,就相当于让自己拥有“群体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这让我想到了查理·芒格和他的“多元思维模型”,芒格通过自学掌握了很多基础学科的基础且重要的理论,并把他们用来考量商业的投资决策,这就是切换不同视角,应用不同且经过验证的思维方法。
埃隆.马斯克能同时在互联网、电动汽车、太阳能发电、火箭发射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取得成就,也与他本人极强的兴趣和学习能力相关。李光耀法律出身,却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外交领域,有极强的领悟和造诣。这些都是个人利用发展和利用多样性思维的典范。
总而言之,个人应用重点在于拓展知识、视野、经验及思考案例。可以多读书、建立自己的“多元思维模型”,还可以找到在各行各业能力优秀的朋友交流经历和思考,积累不同决策案例等,来拓展视野,丰富思维。
比如,我自己最近在读《穷查理宝典》,理解“多元思维模型”,但书里并未明确说明。得到大学倒是给出了很多“思维模型”,我可以对照着先去了解不同学科的重要理论,输出笔记并思考具体应用思路,提炼不同思维模型及应用案例。
二、怎么解决问题?视角,决定了问题的难度!
什么是视角呢?即:你怎么看这个东西?你把这个东西看成什么?不同的看法就是不同的视角。
色即是空,每个人看世界都带着一副有色眼镜(个人视角),且每个视角都是主观的。但不同的视角,决定了我们理解和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视角选对了,问题就容易被定义和解决。而那些有内在结构的视角则更稳定,有效。
斯科特·佩奇对视角的第三个洞见是: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存在一个能让答案一目了然、脱颖而出的视角。比如前人认为光非常神秘,而牛顿有了“光是不同颜色的混合”这个视角,光就不再神秘了。前人认为天体运行非常复杂,而牛顿有了引力这个视角,他就能精准计算行星轨道。
视角,决定了问题的难度,而每一个问题都存在一个能让答案一目了然、脱颖而出的视角,斯科特·佩奇对视角的洞察真让我惊叹。特别是牛顿提出光和引力的视角,真的很厉害。洞察是高级的视角,通过透视和发现事物表象之下的本质来认识事物,而很多不同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也是基于该学科视角来解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我们知道了视角的价值,本身就能带来启迪。反思自己看问题的视角,转换视角,发现他人看问题的视角,从不同的视角得到启发,这些都有助于我们解决问题。
视角,决定了问题的难度,那解题之前先多角度思考和定义问题,就很重要。其次,类比、旁征博引、甚至“随机震动”都可以用来帮助转换视角,发现新角度新方法。
多次转换视角,积累不同视角看问题的经验,应该就会发现这些视角背后更稳定有效的内在结构了,比如牛顿引入“引力”的视角,推理出了计算行星运行轨道的公式就是一个可延伸应用的内在结构。
具体如何做?
1.自身的惯性思维是我们常用的视角,为防止被限制,可以自己先觉察反思,再引入新视角,拓展惯性视角的维度,多次调用,熟能生巧。
2.把视角按照不同线分类,例如“六顶思考帽”就是按照不同角度和颜色来切换思考,我们可以按照惯性思维、学科思维、岗位视野思维及不同个性不同经验的朋友会如何思维来标记分类,然后看问题时根据命名,有意识的切换。
三、如何用多样性工具预测和解题?
佩奇在《多样性红利》一书中给出了“多样性认知工具箱”,其中视角、解读和预测模型是重要的认知工具。视角前面已经详细解说了,看看其他两个怎么用。
解读是在一个视角(理解看待事物的角度)之下,把东西做进一步的分类看待,比如,看到一位热爱运动的女性,你可以把它定性为“拥有好身材”的女性,也可以把她定位为“充满朝气”的女性,这两种定性完全是你自己主观的、任意的选择,也就是你的解读。
预测模型=分类解读+预测,预测模型是我们在选定一个主观解读后,提出一个预测并基于这个解读和预测而形成一个“预测模型”,用这个模型来看待和决策某一类事情。
预测模型有局限,因为解读总会忽略一些东西,而预测是基于主观解读的,看问题就会引发偏颇或歧视,所以个人要注重多样性思维,善于利用群体的多样性思维来预测和思考。
理解解读和预测模型这两个词很费力,用自己的文字写出来,讲出来,促使我重新思考了它们。笑来老师说“类比”是最重要的讲道理的方法,而仔细理解“解读和预测模型”的概念,让我惊叹于数学和理性之美!因为“解读和预测模型”是斯科特·佩奇用数学证明出来的,在澄清视角和解读,及他们和预测的关系,让我对自己的思维决策和判断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之前,学习复盘,老师问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之所以制定这个任务,你的假设是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做计划做任务,做决策,好像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就去做了,结果干不成很挫败,那我们当时脑子里的假设是什么?
这个关于假设的复盘思考跟“解读和预测模型”的模式很像,我们主观甚至无意识的选择了一种解读,然后做出预测,形成预测模型再用这个模型去看待其他事物,肯定会有局限,而且我们看不到,一来没有审视过自己的思维惯性,二来,也没有如此清晰的概念和模型指导,整个预测处于一团混沌中。
利用这个预测模型=分类解读+预测的方式,我们可以列表格,清晰地把自己的解读分类出来,再对应预测形成一个模型,这可以记作多样化思考方式的一个。然后再去看还有哪些解读的分类,各自对应哪些预测,可以提出什么预测模型。这是一个人应用“多样性认知工具箱”进行多样化思维的好方法。
举个例子,看看我能怎么应用它思考和创新呢?
最近思考国庆节期间我们公众号的内容设计,我就可以选择解读视角,比如,从平台内容差异化,创新的角度思考,我可以预测大家的风格,十一长假就是放松的玩,那娱乐化,轻松,满足玩、放松的需求的角度,哪些内容会受欢迎?出游某地攻略?带娃出游必备?亲子出游谨防危险必备?旅游途中小知识速递等等,然后再预测哪个可能受欢迎,受众更广,有创新有价值?
而刚刚只是一种解读,解读还有很多种。从利用现有内容,控制时间成本的角度,可以考虑操作形式上的简便,选用过往内容换形式重发,现有内容变形,模仿爆款传播的理念等方式。然后再预测效果,筛选确定方案。
这就是用看得见的方法使得多角度思考能应用于实践的方法,把思考工具化,模型化,对我们更具启发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