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和睿看完电影在江南小吃吃东西,吃吃喝喝之间来了一对母子。进来后就旁若无人,吵吵闹闹。孩子一直嚷嚷着要吃肉包子,妈妈白了孩子一眼说吃什么肉包子,吃素的对身体好!孩子不高兴的撅着嘴闷声坐下了。可是素馅的也有好几种,大概是为了安抚孩子,这次妈妈又边问老板边报馅子菜名给孩子,想要询问了孩子一下。孩子刚抬起表情稍微轻松的脸,说要吃韭菜鸡蛋的,妈妈忽然对老板说,就韭菜鸡蛋馅吧。回头看到孩子,妈妈似乎觉悟了。又开始解释,辣椒的太辣,菱瓜的没味道,白菜的太家常了,等等。可是,孩子似乎充耳不闻。妈妈只好说来碗馄饨吧,馄饨里有肉。包子上来了,孩子安静的开始吃,本来没什么反应。妈妈也夹了一个吃,刚一咬,就对老板说“太咸了”,声音很大,还好店里也没几个人。孩子放下了筷子望着妈妈,没说什么,只是无奈地摇了摇头后,又继续吃。老板脸上挂不住了,明显再强压怒火,解释说味渗进去了。这边吃馄饨和包子的睿,一直在抿嘴偷笑。吃完后,我又给要了一屉肉馅包子带走。一出门睿说“看来还是我幸福,有选择的权利和拒绝的权利。”
孩子,恐怕不止如此。你被关注着,被聆听着,公共场合你会压低声音悄悄询问,不会打扰别人,刚才在电影院你一再回头后排,后排吃东西弄得零食袋窸窸窣窣的响,特别影响观影效果。而那个差不多与你大的,被漠视着,被忽略着,被吆喝着,有意见等于没意见,看似有选择实则无选择。那个妈妈是控制着,讨好着,吆喝着,挑剔着,总是好心好意,可是总不被理解不落好。后果是可以预知的,孩子要么很安静,从此没有了意见和选择;要么很叛逆很挑剔,家里什么东西都不入眼了,有时就是专门与妈妈对着干。妈妈肯定是又疲惫又心酸吧,还不知道孩子怎么了,自己哪里错了,为什么似乎是一夜之间,孩子就眼里没了我们,总想逃离了我们的视线。有时候我们和孩子就像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小时候孩子按照我们的要求同步,似乎相安无事。有时孩子想要靠近我们,可是我们说太忙了或是以别的理由推开了孩子;随着孩子长大,我们想要走近他们,可是他们的世界已经没有了我们,有时候我们刻意或被迫想要融进去,却发现彼此早已走远,就算孩子身边,也是咫尺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