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分到了,自然就发生了。
几年前接触到张德芬老师身心灵方面修行的书籍和课程,听说了“内在小孩”这样一个说法,一个概念。努力在体会、在感受,却总是不得要领,好像这个“小孩”始终是飘在字面上的。
而其实,在不时的阅读和践行中,我是在慢慢靠近她的!也幸好是我的不自知和不自信,让小抹有缘在当下时期,走进了伊斐老师“内在小孩鼓励成长小组”的课堂。真正从内心深处走进内在小孩,了解这个小孩是怎样折磨着我们,而我们又是怎样用我们本自具足的力量在呵护着她,逐渐脱离内在小孩的无意识控制,真正成长为一个可以掌控自我的舒适状态。
如果你也感兴趣,而且你愿意,就让小抹来分享给你听一听。
此处我们只谈感受,不谈概念,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内在小孩,去问度娘就好啦。
“看见”自己,接纳自己
认真观察上图,带给你什么感受呢?
亲爱的伊斐老师,带我们从一个互动小游戏开始哒。
如果你置身在这样一个滑雪场,你会做什么样的选择呢?
我的同学们有选择不上去的,有选择不坐缆车也许会走上去的,有觉得如果换了包厢的缆车可能不那么畏惧的。
当时重感冒的小抹,带入到滑雪场的情景,我能感受到自己第一感觉是兴奋而期待的,但拖着这不给力的小身体,我还是……还是上去玩玩吧,至于身体嘛,本抹儿认了!想起小时候我妈让我穿秋裤时候的对话,
“冷,穿秋裤”
“不至于,不想穿”
“冻坏了你自己难受”
“嗯……好哒”。
亲,你做好选择了吗?(答案可以在留言区分享哦)
如果你还不能准确描述自己的感受,可以参考下图,从中寻找最能表达自己的词语,你会发现原来有这么多情绪是我们从来没有认真正视和思考过的。很多时候我们被一种身体内舒服或不舒服的感觉控制着,却并不能说清楚那到底是些什么,常常练习从图中找到真实的自己吧,你会发现当找到一个词语准确将心情描绘出来的时候,是一种多爽的体验!
其实呢,我们每个人做出的任何一个行为决定,都只是冰山上的一个小角而已。
形成这个行为的深层次因素,还有信念、想法、感受以及被意识层面很难立刻捕捉到的价值感和归属感。
就算呈现出同样的选择,我们的内心经历也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喔。
比如小抹看似很积极勇于挑战的选择背后,并非是什么意志坚强无所畏惧之类的精神引领。我闪过的信念是“我一定要上去”;想法呢也会有对身体的担忧,犹豫“要不要上要不要上,不上会不会有遗憾”;感受也是兴奋期待犹豫加担忧。那么其实我是在用自己早已形成的“私人逻辑”对这样的状况做出快速习惯性判断的。通过其他感受和分析的练习,小抹回想“我的前半生”,似乎太多太多决定都呈现出了一种对抗强冲的状态。我的那个内在小孩到底有多想挣脱束缚呢~
这就要回到内在小孩最初因为被控制而感到不舒服,否定自己的那个时点,努力回忆当时的感受,去体会,去对话,告诉TA你就是因为当时的这个事件,让自己认为自己从一个完美的原点,被拉向一个不好的负值,于是你在拼命挣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远远离开那个负值越远越好,变得很正很正,而这就叫做“过度补偿”。因为结果让你离那个完美的原点依然很远很远。所以亲们,焦虑也许并不来自于我们自以为的“不够好”,恰恰是我们用力太猛变得“太好了”的结果。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类似的声音“我不美,那就要做一个学霸;我很穷,那我要拼命做有钱人;我很矮,所以我要努力保持身材,优雅地老去。。。”结果都是非常让人称赞和羡慕的,而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这样的呈现需要多拼命多疲惫!很多内心的不快乐就是来源于此,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无关!
更多地学会放松那跟紧绷的弦,接纳那个远没有现在完美的自己。要知道让当时那个内在小孩真正舒适愉悦的就是那样一个自然的你,就是那个“你很好,很惹人爱,我们要努力让她感受到无限接近原点的状态”,才是我们现在能够努力获得的真正的快乐!
是不是有些拗口咧?别急,这个小孩子需要慢慢呵护、慢慢成长,这个过程就是你渐渐学会真正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的过程。
想象那个时候的那个你,无忧快乐地坐在阳光下,不因为美与丑,不因为学习好坏,只是那个当时当刻的你自己。
像狗狗懒洋洋躺在路上晒太阳,是你觉得“挡路就不是好狗”,而我依旧快乐享受!
当我们通过一个个感受,去深挖、去找寻身体当中的内在小孩时,我们就已经走上了“觉察”的道路,再用“狗狗晒太阳”的思维,去接纳那个“有权利不完美的自己”,告诉自己,无论那个小孩当时经历了什么,现在长大后的我都有在当下重新选择快乐应对的权力,只要你努力做到在类似事件中让自快乐一点点,改变“私人逻辑”的一小步就已经成功了!接下来狠狠表扬自己,激励自己,下一次你就会做得更棒,离那个真正舒适的“原点”越来越近!
感受爱≠表达爱
看见自己内在小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去体谅他人。
你可以不去理解为我们有多么伟大到全然为他人着想,只是单纯为了我们自己能够更舒适地生活在地球上,在各种关系中找寻到适合自己的互动方式。原因很简单,我们始终无法摆脱人是社会化动物的群居法则。无论我们多么努力,想脱离开互动关系独自去滋养和抚慰自己的内在小孩这件事,其实是不存在的。唯有不断让周围的世界和人群为我们赋能,真正的成长才能在不断加速中进行。
德国心理学家马海灵格提出的“谁痛苦谁改变法则”告诉我们,主动去了解和他人的差异,自我决定选择让对方更舒服的互动方式,自我的需求才会被最大可能的满足。看似是对他人的主动示好或让步,其实最终受益的自我疗愈就真切地发生在这个过程当中。
很多时候,我们受伤的小心灵感受不到的爱,就藏在对方错位的表达里。不是不爱,不是有意伤害,只是“我想吃梨,而你却给我苹果”而已,而已!
爱就在那里,去感受就好了!
了解自己和对方最简单的一个做法,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看看你们表达爱和感受的方式是否匹配,就可以明晰彼此的差异。
只要爱存在,就会愿意有觉知地放下埋怨,努力用彼此喜欢的方式尝试去付出,当对方感受到你“努力爱”的时候,爱就会自然流入彼此的心里。
佛曰“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付出时不计回报,但付出后必有所得!
我愿努力长大,成为更好的自己
当小抹准备去上内在小孩成长这一类课程的时候,总会有关心我的人不解地询问我去上这个干嘛,能当饭吃么,能换钱么,到底干什么用!
突然想起一期《奇葩说》里面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话,“心理学是门无用的学科”。
即使现代科学总结出了无数的公式方法,但对于复杂的人心来说,依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每个人都想长大,而成长本身是一个无形的过程,唯有身体、精神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才能将一个人的成长外显于世人眼中。
本抹儿自我成长的初心其实特别简单,并没有想终成伟纪,流芳百世。只想学习更好的方式,让自己的内心饱满起来,强大起来,用满满的爱滋润自己和身边的人,努力工作,用心生活。足矣!
但我始终相信,最终收获的将不止于此!
我的内在小孩成长之路才刚刚开始,如果因为小抹的分享,让有缘的你也想要走进自己的内在小孩,开启改变自己,找寻快乐的美好旅程,小抹无比感恩,也非常荣幸成长的路上多了一个伙伴,多了一份力量。
推荐两本伊斐老师精心挑选的教材,如果你感兴趣有时间,一定和小抹一起继续用心学习,从书中更多的觉察活动中,汲取能量,让我们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抚慰内在的那个小孩子,让心灵获得最纯然的安宁和喜悦。
理物 ▎方得心净
而后 ▎过有花的, 恬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