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增支部記載,有四種快樂:
第一種是atthisukha擁有的快樂 。當你擁有很多東西,你會覺得快樂。富有者都擁有很多東西,他們享有第一種快樂--擁有的快樂,擁有很多東西。
第二種快樂是 Bhogasukha享用的快樂。雖然我們擁有很多東西但是我們不能使用它,這沒什麽益處 及意義。如果我們擁有很多東西,又可以使用它,那就有快樂。例如:我們擁有一輛車子,但是它不能很好地操作,破的、壞了,我們就不能使用這輛車子。雖然我們擁有但不能使用,不算是快樂。所以擁有並能使用,這兩者能帶來快樂。
第三種是annyasukha沒有負債的快樂。有些人,雖然他們擁有很多東西,也可以使用很多東西,但是他們有很多債務。雖然他們擁有很多東西,可以使用很多東西,如果他們負債,這不算是快樂。所以,如果一個人沒有負債,那就有快樂。
最後一種是anavajjasukha無過失的快樂。雖然我們擁有很多東西,也可以使用很多東西,沒有負債,但是我們的財産都不是如法獲得的,是非法獲得的,有過失的,我們隨時會惹來麻煩。
通常一位居士都可以擁有以上這四種快樂。
然後有個問題 :無過失的快樂是不是佛陀的教導中最至上的境界?如果有人如此問,答案是:這還不是最至上的,還有很多東西比無過失的快樂更殊勝。
當我們有戒行,我們會有無過失的快樂,還有很多其他的東西比戒行更高尚。
我告訴這裏所有聽衆一個故事。佛陀誦出一個有關跋地亞(Bhaddiya)尊者的偈頌:
Yo ca aññe na rakkhati, Yabca aññe na rakkhanti,
Sa ve rāja sukhaṃ seti, kāmesu anapekkhavāti
一個不必保護別人的人,一個不必別人保護的人,不執著于感官欲樂,他會活得很快樂。
跋地亞尊者是因他朋友阿奴盧塔(Anuruddha)尊者的鼓勵而出家的。出家後,跋地亞尊者比他所有朋友更早證悟Arahant阿拉漢道果。出家前,他Kapilavatthu咖比喇瓦土的國王。當佛陀回到他的皇宮去探望他的父親和繼母mahāpajāpatīgotamī摩诃帕迦帕缇苟達彌,他爲他們開示佛法。聽了開示,佛陀的父親Suddhodana蘇馱達那王證得 anāgāmī 阿那嘎彌(三果)道果智。而摩诃帕迦帕缇苟達彌證得 sakadāgāmī薩咖達嘎彌(二果)道果智。後來蘇馱達那王入般涅槃Parinibbāna(他以居士身份證得阿拉漢果,般涅槃時還是國王身份),然後王國就交給了跋地亞,跋地亞成了國王。由于朋友阿奴盧塔的勸說及鼓勵,跋地亞舍棄王位出家爲比庫,加入了佛陀的僧團。證果後,跋地亞尊者常在Anupiya阿奴畢亞林入果定。出定後,他常興歎說:
aho sukha vata, aho sukha vata
噢! 真平靜啊!噢!真平靜啊!
比庫們聽到了就禀告佛陀說:‘跋地亞宣說他的上人法。’
佛陀就敘述說:‘跋地亞不是那樣的,以前他是一位國王,雖然他有很多護衛,他不能睡得好,不能自由自在地好好生活;現在雖然他孤獨地住在森林裏,沒有護衛,他卻可以平靜地生活,
想起這一切,他只是有感而發地說:
aho sukha vata aho sukha vata’。
所有比庫要求佛陀敘述跋地亞尊者過去世的故事。
佛陀就說:‘很久很久以前,當菩薩(佛陀前生)投生爲一位brāhmaṇa婆羅門時,他很富有。老年時他出家爲一位隱士,在森林裏修行,最後證得五神通。他教導很多人,也有很多弟子,其中有些是王子,有些是婆羅門高級種姓,有些是國王,還有居士等,總共有五百位隱士跟隨者。當他很老的時候,他不大容易在森林裏生存了。他就和五百弟子去到一個國家。
所有人民,包括國王,看到他們的威儀都對他們生起很強的信心 並供養很多東西。然後在國王的邀請下,他們全住在皇家公園。當他們將要離開時,國王親近菩薩並請求說:“尊者 現在你年紀很大了,請勿離開這裏,我會侍奉你。若你所有的弟子欲離開這裏,就讓他們離開。”然後菩薩把所有弟子交給他的上首弟子。上首弟子之前是一位國王 ,過後出家了。因此所有隱士住在森林裏,菩薩住在皇家公園裏。幾年後,那位上首弟子想看看他的老師。他用神通來到他老師的住處,侍奉老師,也住在同一間孤邸。有一天,當上首弟子正在睡覺,國王來見那隱士。當他醒來時,上首弟子說了與跋地亞尊者相同的話。
如跋地亞尊者所說 ,他說:
“aho sukha vata, aho sukha vata.”
國王聽了誤解 他:“ 那隱士睡了一天一夜,懶惰極了,他還說:真平靜啊! 真平靜啊!真快樂啊 ! 真快樂啊 !”菩薩聽到,對國王說:“別誤會那隱士,之前他也是一位國王 ,雖然有許多護衛照顧他,但他無法睡得好,他無法平靜地生活。現在他已證得所有神通及八定,因此他隨時都可以入禅定,
所以他隨時都可以覺得快樂 因此他說:
Aho sukha vata, aho sukha vata”。’
因此,佛陀也誦了一個偈頌,如我之前所說:
若一個人不必照顧任何人,並且沒有人照顧他,
及 若某人不執著于感官欲樂,他會活得很快樂平靜。
所以,重點是--快樂不是因爲擁有,快樂是因爲放下。
有人說:‘如果我們擁有很多東西,將會有危險;如果我們沒有任何東西,沒有危險。’其實這種說法不完全正確。正確的是--若我們不希望獲得任何東西,肯定無危險;我們沒有任何東西,卻希望獲得很多東西,這才不安全 ,會有危險。所以,真正的快樂來自放下,不奢望獲得任何東西,及滅除所有的煩惱,這是最高尚的快樂 。
總結來說,據佛陀的教法 ,有三種層次的快樂:
第一種:是無過失的快樂,當我們能持戒,我們可以獲得那種快樂。
第二種:是獨處的快樂,當我們有禅定,我們就會有那種快樂。
最後一種:是解脫的快樂,當我們證得道智和果智,我們就能獲得那種快樂。
所以,重點是:真正的快樂是解脫--解脫各種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