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的清晨,雨丝细细密密的,像牛毛似的斜织着,落在教室的玻璃窗上,晕开一圈圈小小的水痕。风里裹着雨后的湿凉,刚推开教室门,就看见几个孩子正踮着脚甩伞上的水珠——有的伞面皱巴巴地叠着,伞骨上还挂着亮晶晶的水珠子;有的长杆伞斜斜靠在柜子边,伞柄蹭得柜子上沾了片水渍。上周课间的场景突然冒出来:几个男孩举着雨伞在走廊里追跑,“呼呼”地转着伞圈,最后好几把伞的伞骨歪了、伞面破了,孩子们捧着坏伞手足无措的样子,至今还记得。
我没急着开口说“别乱甩伞”,而是走到放雨伞的柜子旁,朝着第一个进教室的曹家贝招了招手。他手里攥着一把蓝色伸缩杆伞,伞尖还在滴着水,看见我示意,乖乖走了过来。我指了指柜子左边的空位,又拿起一把银色长杆伞放在右边,轻轻把伸缩杆伞放进左边,再把长杆伞摆得端正些——意思很明显:伸缩杆的归一类,长杆的归另一类。他眨了眨眼,很快明白了,赶紧把自己的伞轻轻放进左边的空位,还顺手把旁边歪着的一把黄色伸缩杆伞扶正了,伞柄都朝着同一个方向。
接下来的孩子像是有了默契。第二个进教室的魏舒冉,抱着粉色长杆伞,看了眼柜子上的排列,直接把伞放在了右边长杆伞的队伍里;第三个进来的韩皓哲,手里的黑色伸缩杆伞刚要往柜子上放,瞥见左边的“小队伍”,立刻调整了方向。没一会儿,原本杂乱的柜子就变了样:左边的伸缩杆伞排成一列,矮矮的、整整齐齐,像站好队的小士兵;右边的长杆伞靠着柜子,伞面叠得平整,伞柄一致朝向门口,连伞上滴下的水珠,都落在了柜子下方的接水盘里,没再弄湿地面。
上课铃响前,我站在讲台上,看着孩子们坐端正了,才笑着抛出第一个问题:“大家早上都撑了伞来上学,那谁能说说,雨伞的作用是什么呀?”
话音刚落,教室里的小手“唰”地举了起来,像一片小小的森林。坐在第后排的朱嘉昊举得最高,“雨伞是用来遮挡雨水的!下雨的时候撑着,衣服和书包就不会淋湿了!”其他孩子也跟着点头。
“说得都对!”我笑着点点头,又接着问:“那大家平时玩的玩具,是干什么用的呀?”
这次孩子们回答得更响亮了,几乎是异口同声:“是用来玩的!”甄皓然还特意举着手里的橡皮恐龙晃了晃:“就像我的恐龙,能摆造型玩!还有积木,可以搭房子!”教室里满是叽叽喳喳的附和声,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孩子,眼里都闪着光。
等孩子们安静下来,我故意拖长了语调,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那——雨伞等于玩具吗?”
教室里瞬间静了下来。一开始,几个孩子皱着眉,盯着自己的小手琢磨,好像在想“雨伞”和“玩具”怎么会扯到一起;几秒钟后,安一航突然拍了下手,眼睛亮晶晶地喊:“不一样!雨伞是用来挡雨的,是有用的东西!玩具才是用来玩的!”
我接着问:“既然雨伞不是玩具,那课间的时候,我们能拿着雨伞打着玩、追着跑吗?”
这一次,没有孩子再犹豫,都认认真真地摇起了头——小脑袋晃得像拨浪鼓,有的还使劲儿摆手:“不能!会把伞弄坏的!”“还会撞到人!”朱嘉昊甚至站起来补充:“上次我的伞骨歪了,他都快哭了!”
上课铃响的时候,我看了眼柜子上的雨伞——还是整整齐齐的,没有一把歪掉。后来课间路过走廊,特意往柜子那边瞥了一眼:几个孩子路过时,看见有把伸缩杆伞稍微歪了点,还会顺手扶正;没人再去碰雨伞,更没人举着伞打闹。
其实我没说一句批评的话,也没讲什么大道理,只是借着“放雨伞”的小事,问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可孩子们却清清楚楚明白了:什么东西该怎么用,什么事不该做。原来教育从不是站在讲台上说教,而是藏在清晨摆雨伞的细节里,藏在孩子们举手回答的声音里,藏在他们恍然大悟的笑声里——只要我们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引导,就能让孩子自己悟透道理,比任何严厉的批评都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