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入大学,学习社会学迄今已经一年了,虽然由于所在学校的课程设置,我并没有学习太多的社会学知识,但是我觉得我已经开始摒弃外界的,所谓“外人”对于这门学科的看法,开始有了对于自己所学的学科的理解,虽然说自己并没有学什么,也只是做过一个粗略的“研究”,但是我想,人对于一件事情的想法与观点是不断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或者是生活的感悟,是人生最宝贵的经验。
最早知道社会学这个学科是在高中参与的研究性学习,在那个时候,我承认自己就对我们的社会问题存在很大的兴趣。在高中的时候了解了中国的LGBT性少数问题以及阶级流动以及固化的问题,如果说这是社会学的“入门”的话,简直是要笑掉大牙了,但是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了解了社会学这门学科,也启迪了我日后的发展方向。于是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我估计很多人应该不能相信我会在12个志愿里面填的都是社会学以及相关的专业,在此,我十分感谢自己的父母家人,他们都非常支持我学习我想要学习的专业。于是2018年的9月初,随着大学的开学,我的社会学学习生活开始了。
说实话,如果我说的不太好听的话,就是我大一一学年可以说是“什么都没学”,学习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公共基础课”,与社会学相关的唯一科目就是社会学概论。但是我并不想在此去批评或者说是指责自己的学校的课程设置。但是在与老师的接触中以及看书,做一些比较不上道的研究中,我也有了一些对于这个学科的感想。我觉得这些想法虽然很不成熟,但是我觉得总是有意义的。
首先我认为不只是社会学,而是所有的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都是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我们不应该总是局限于他人对于自己学科的看法,也许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还对于我们这些专业不太友好,但是我们也应该坚持自己对于自己专业的信任。大一这一年对于学习的精力对于我来说有很大的启发,直到学期结束,我还有同学在思考自己以后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技能,能够成为那个找到“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工作,同样地,还有很多同学选择转向学习法学,当然他们当中本就不乏不想学习社会学的同学,我也并不是对他们都有消极的评价,并经人各有志。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们社会科学的学生更应该有那种对于社会的“好奇”,我当初选择这个学科,有一个别人看来难以理解的理由——“人生就此一次,我想活得更明白”。我想既然我们学习了这些学科就应该去借助这些有利的优势,去探索我们社会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是那些让我们好奇的现象。
对于社会学,我有了什么理解呢?我只能惭愧的说并没什么,我觉得我对这门学科的理解就像是柏拉图洞穴比喻之中那些被困在洞穴里看影子的人,自己学到的,了解到的,都还是火把照着事物的影子,我还没有什么关于这个学科的深刻的或者说是很正确的理解。但是在我回家的飞机上,我想明白了一点:我想做社会学的研究在一方面就是在坐飞机,研究者要在飞机上透过小小的舷窗去看底下广袤的、复杂的世界,当然还得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精神,但是这只是社会学的一小部分,重要的是我们还是要下飞机,走进人群之中,去了解所研究的人自己的经验和生活体悟。
可能是我这个学期做过定性研究的原因,或者说是我自己比较喜欢和别人聊天,我比较喜欢访谈等等的定性研究方式,我觉得我现在最被吸引的是研究中与别人打交道,或者说是了解一下别人世界的过程,乍一说感觉还有点恶趣味。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很独立的,哪怕是你要好的朋友,他们的很多事情你也是不知道的,我们都是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很难有机会出去看一看这个世界上别的人的生活,体察他们的喜怒哀乐,这一点在我对他人进行访谈的时候展现了出来,哪怕是自己高中时期很好的朋友,实话实说我是不可能知道他们上大学之后的具体生活的,如果不是因为一个调查,我可能以后也想不起来去了解。
还有一个我认为对于定性研究很重要的一点是聆听。这种聆听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访谈之中对于被访谈者的倾听,另一种可以说是“偷听”。有时候,当我们走进环境或者是进行访谈,我们除了自己提纲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被访谈者想要说的事,不过这需要建立在访谈者与被访谈者的彼此信任之间。有时候,访谈者可能还是被访谈者的倾诉对象,你要研究的内容如果是他们不吐不快的事情,而你提供给了他们这么一个机会,那么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这个时候就要放开,不要过于拘束于提纲,而是让她说她想说的,我想会有丰富的结果的。“偷听”说来是很没有研究道德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们不是在做研究,偶尔听到一些东西也不是有坏处的,当然你要保证自己不会把听到的东西随意泄露出去。不过这也是有问题的,既然是偷听来的,那这些内容再可贵,都是很难上台面的,如何将这些内容成功的转化,也许是我们一个既矛盾又很有必要的问题。
可以说我还没有真正的“入门”社会学,但是我想定期的写下我关于这门学科的理解,不失为一种自我反思和总结的过程。道阻且长,希望自己能坚持初心,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