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回顾请点击:
1、“青春与叛逆(一)”
2、“青春与叛逆(二)”
3、“青春与叛逆(三)”
上一期关于孩子“叛逆”的话题中,我们提到孩子6-8岁时的第二个"叛逆期"。
无论2-3岁的第一个"叛逆期"抑或是6-8岁的第二个"叛逆期",对于父母而言其实并不一定能够发现与觉察,就算是受到一点冲击,我们大多根本就不当是一回事,只当孩子耍点小脾气罢了。
这样的相处方式之下,大多数父母并没有感觉到孩子的需要,而孩子也因为父母的强势与控制而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自己的需要。
亲子关系就是在这样的磨合中“相安无事”地过去好多年,直到有一天父母们忽然发现有什么不对劲时,有可能已经进入了孩子的第三次“叛逆”,这也就是那个与青春一起到来的“叛逆期”。
如果说前两个“叛逆期”感到难受的更多是孩子,那么第三个“叛逆期”里,更容易感觉到难受的往往是父母我们。
某种程度上说,让我们感到难受就对了,因为孩子的潜意识正促使他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激惹起爸爸妈妈们的情绪,这正是潜意识想要得到的结果。
曾经听过来求助的父母对我说,他们家的孩子一定是来“讨债”的,难道是上辈子欠了他们不成?
记得当时我是这样回答的:“讨债是真的,不过讨的不是上辈子的债,而是小时候你们欠他的爱。你们现在感觉到的,就是他小时候的感觉,你们现在的难受正是他小时候的难受。”
......
了解孩子的需求确实很重要,但如果你问一个处于“叛逆期”的孩子需要什么,他压根儿就不会理会你。
因此,父母唯一可以使用的方式,就是通过觉知自己的感受,反向解读孩子的需求,从而更容易知道自己该为此做点什么。
第一种感觉——愤怒。
在我接触到的成人个案里,其实很少会遇到非常愤怒的父母。
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往往会认为愤怒是一种自然反应,而且不会因为愤怒而感觉到特别难受,甚至在发脾气骂人甚至摔东西时反而感到很爽很痛快。
但是,如果在亲子关系里经常爆发冲突,而且双方因此而感觉到愤怒的话,孩子其实正是用这样的方式告诉自己的父母——“你们已经越了我的底线,你们已经侵入了我的地盘”。
孩子通过挑战父母的权威来彰显自己的主张,这是一种明显的权力争夺。
这时候的父母除了愤怒,也有可能感受到被威胁和被打败的感觉。
这是人类与生俱来面对挑战时的条件反射——要么是打要么是逃。
因此,面对孩子的挑战,父母通常采取的行动,要么是卷起袖子应战,要么是弯下身子投降。
父母强硬的应战对孩子来说熟悉之极,只是青春期的孩子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扯线玩偶,他们更容易用变本加厉的方式来回应。
哪怕最后被迫屈从,他们的内心也会非常不服气,这时候往往会转而用消极的方式进行对抗。
孩子这样的行为背后其实有一个信念——只有我感觉到“赢了”,才证明我是有价值。
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信念,那往往是因为在过往的日子里,他们一直是亲子关系里的“输家”。
只有输的一败涂地的人才会拼了命也要赢回来,这种赌徒一般的信念很有可能是孩子们向父母秀出的最后一把牌,下的最大的赌注。
此时此刻,父母其实是最难受与困扰的,硬来只能让关系变得更糟糕,服软也不行,越是退让越感到孩子“得寸进尺”。
这个阶段才是父母求助的“高峰期”,因为这时候的父母充满了无力感,似乎做什么都是不对的。
无论从历史发展到现实世界,权力交接可以说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规律。
因此,父母这时候最智慧的做法,其实就是从权力争夺中退出来,也就是说不要再计较谁对谁错了。
我们只有放下关系中的是非黑白,才可能处理好自己的心情,让内心能够冷静下来好好思考,才有机会向孩子承认他已经长大。
在亲子关系里,如果我们过往一直用“赢了孩子”来证明自己的权威的话,从此刻开始我们可否尝试一下用“赢得孩子”来修复眼前的关系。
也只有这样,父母才可能与孩子一起商讨如何有效和健康地运用手中的“权利”,或者说父母如何更有建设性地将手中的“权杖”交接给他们这一代。
从“赢了孩子”到“赢得孩子”其中最好的方式,就用尊重相互的话语权、平等双方的沟通高度。
这个改变确实不是容易的事情。
但只要我们带着这样的心,带着随时的觉察与领悟,改变并非不可能!
面对“叛逆”的孩子,父母很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许许多多的情绪,今天只解读了“愤怒”。
这只是其中很小的部分,其他的,请听下回分解吧!
免责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均为原创(所选图片来源网络),仅代表导师个人观点,请自行评估是否恰当与适合。传播及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果与本公众号和导师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