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当权者除了用法律规范人们的语言和行为外,最多的还是依靠民间道德来加以调节,而歌谣民谚在对人民进行道德教育时,其作用也非同小可。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鞭笞型
对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直接了当,进行鞭挞,甚至带有诅咒性质。
以前,随地大小便的现象十分严重,有的人背过脸去就撒尿,更有甚者离开路几丈远就开始大便,这让过路人情何以堪!这时,你就可以唱一首歌谣来对付他:
“南来的,北往的,过来一个扛枪的,不打兔子不打鹰,专打那个撅膀的。”
膀,土话屁股,撅膀,就是撅屁股拉屎的人。当他听到你的歌声时,自然会乖乖的离去,怕是以后再也不会随意大小便了。
旧时,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和改造能力极差,对于土地脊薄,十年九旱的土地,人们只能种一些耐干旱,产量低的谷子、高粱等农作物。
高粱、小米熬汤还可以,但把它做为主食,吃起来就难了,只能报它们做成捞饭。高粱无论怎么煮,都不会散,而小米煮的熟了,就软的捞不出来了,而煮的生了,吃起来又涩又硬,难以下咽。孩子们往往都不愿意吃。这时,民间就有一个歌谣来教育他:
“你、你、不吃米,唾点唾沫淹死你,挖个坑,埋了你,挖出来,还是你。”
在某个年代,人都是留分头,背头,很少有人剃光头。那么对剃光头的也有一个儿歌,叫做“光头蛋,往南看,往南一看就发电”来讽刺那些不随大流的二百五。
如此的例子很多,只要你认真的去挖掘,总能找出一批代表作的。
二、提示型
这个型的歌谣民谚,旨在教育人们怎么去做。比如:男人在前边走,带着女人的手。这个谚语是告诉女人们,要细心给男人做衣服,因为他的形象是你打整出来的。如果你密密缝,细细补,而且衣服洗的干干净净,老公的形象好了,才能显示出你的细心和勤快。另外还有要“要时兴,一身青,要好看,一身蓝,要想俏,一身孝”等,对人的衣着颜色都做了规范。
经过一天的劳动,大人辛苦的想早点休息,而一个又吵又闹的孩子会使你大伤脑筋。怎么办?我用儿歌教育他:“小白鸡,喳喳窝,跟爹睡,爹打我,跟妈睡,妈骂我,自己睡,猫咬我,咯哒咯哒气死我。”这样孩子就知道吵吵闹闹影响大人休息不好,自然就能按时睡觉了。
有些孩子爱财,总愿意拿点别人的东西归己。有一首儿歌就是专门用来对付他的:“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扑腾扑腾绊下来,大老鼠哭,小老鼠叫,一对蛤蟆来吊孝,棍儿瓜儿真热闹。让他知道偷别人的东西不好。
晚上玩游戏时,为了让人早到,就会有领头的在街里喊:“孩子们,出来玩,大米干饭米面团。来的早咾吃一碗,来的晚了狗屎轱辘拌炒面。”
三、 教育型
教育孩子怎么做的歌谣民谚都属于这个类型。例如“我的好爸爸,下班回到家,劳动了一天多么辛苦呀,爸爸爸爸快坐下,爸爸爸爸快坐下,请喝一杯茶,让我亲亲你吧,让我亲亲你吧,我的好爸爸!”
教育孩子拾金不昧的:“我在马路边拾到一分钱,送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接过钱,对我把头点,我急忙的说了声叔叔再见。”
再如教育孩子努力学习的!“太阳当空照,我去上学校……”以及教育孩子文明礼貌的“见了老师敬个礼,见了同学问个好”等歌谣民谚对文明礼貌的发展与培养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歌谣民谚对中国文明礼貌的形成和培养作用意义重大,涉及到道德养成的方方面面。我们通过纵深发掘其实质和内容,结合人的年龄特点,开发编辑新的歌谣民谚,服务社会,为新中国文明礼貌的形成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