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五(3)班上心理课《我长大了》。
学生刚进教室的时候,我就发现了一个特殊的孩子:这个男孩佝偻着背,略显瘦弱,走在队伍的最后面。他目光紧紧地被地面抓牢,根本不抬头看人。四人小组分座位时,只有他一个人落单了。他瘦小的背影看上去好可怜!刚好最后有一个小组只有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我和他们两个商量能不能带上这个男生,两个孩子爽快地答应了。
课堂上,每一个四人小组讨论环节中,我都走去看看这个男生的表现。第一个环节是对着照片讲一讲自己的变化,他没有带照片,只是呆呆地坐在那里看着另外两个人。第二个四人小组活动环节是结合自己童年的具体事例,讲一讲真正长大的表现。我走过去的时候,那位女生正把耳朵凑在他嘴边仔细听着他的述说。他讲得很轻、很慢,但是另外两个人都在耐心地倾听。我问他们自己有没有交流好,两人摇摇头,看来这一个四人小组交流时间他们都留给这位“特殊男孩”了。
在最后爱心卡片的环节,我请孩子们把想对自己说的话写下来。我走过男孩的身边,见他竟然没有带笔过来,赶紧从后面同学桌上拿了一支铅笔给他。当我再一次走过他身边的时候,发现他已经写了好几排了:我今后要好好听讲,大声回答问题,做一个自信的人。他的字有大有小,排列也不整齐,有拼音还有好几个错别字。但是,他那认真书写的样子着实触动了我:一个上课都没有带笔的“特殊孩子”,在课堂最后几分钟里,也留下了自己成长的足迹。
下课前,我真诚地感谢了帮助他的两位同学,夸他们不仅对自己充满责任心,还学会了对他人负责,这就是一种长大的表现。同时大家也把掌声送个这位“特殊男孩”,夸他也“长大了”。而站在讲台上的我更是笑意盈盈、收获满满。
我想,每一节课只要教师心中有孩子,那么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就都会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