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可以说自己喜欢历史,但是真要是算起来,喜欢历史的人也要分好几个等级。
第一级是:钻研到《史记》《汉书》《明史》等书籍中,正正经经研究历史的起源以及发展,发扬这门正统的学问。
第二级是:连通古今,将历史故事以现代人接受的方式在描述一遍,真正传播。
第三级是:单纯的感兴趣,知道几个历史人物,几段逸闻趣事,真要是深入下去,肚子里还真是没什么货。
其实呢,各有各的好处。
单纯谈谈古今,编编故事,在酒桌上显摆一下自己的学问,让大家图个乐乎,这也是无伤大雅的事情。就如贾宝玉所说“除《四书》以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用现代体重新叙说历史故事,比如说那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琢磨先生的四大名著微博体,以创新的形式,将经典再现,更加有利于传播。对于文化的继承发展,未尝不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学者研究历史,是正历史源流。民国大师梁启超,王国维,李济,钱穆,钱钟书,陈寅恪……无不对于历代诗书子集批注记录,在抗日战争,教育名流南迁途中,陈寅恪将自己随身携带的文稿、书籍以及经年批注的多册《世说新语》《新五代史》等作品装入两只木箱中,由铁路交通局托运,不慎被人盗去,陈寅恪得之消息后,竟是当场晕厥。真正对于历史源流探索的人,更是为了文化传承有依可循。
得益于高中积累的文言文感觉以及大学阅读中医古籍,自觉文言文功底不差,但说来惭愧,史书内容的晦涩,让我在诸多历史古籍面前望而却步,明知是一幕幕精彩的故事,却始终没有下定决心翻看,正如当年看《史记》,一段文字琢磨许久,看过一半索性放弃了。也许是阅历不够,心气未稳,也给自己一个目标,今生一定要通读一遍《史记》。
今天在读书软件中开始阅读《明朝那些事》,文风幽默,以今生视角讲述前世故事。感觉那沉积在古书中的故事如同在眼前上演。
历史因有传承才有生命力,传承之中因由有创新,才越发有活力。
前人创作,后人传承。
正是说:我们是一个古老的国度,因为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同时,我们也很年轻,只是上下五千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