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的反思——如何上好化学第一课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在好奇与探索中触摸科学的魔法

      当学生们带着对“化学”的陌生与好奇走进教室时,第一节化学课的核心,便是用“奇妙”打破隔阂,让他们看见这门学科如何藏在生活的褶皱里,又如何推动世界的前行。

一、从“熟悉的陌生”开始:发现身边的化学魔法

      要让学生感受“奇妙”,先从他们触手可及的事物说起。上课伊始,举起一块普通的手机电池提问:“大家每天都用手机,但谁知道这块小小的电池,为什么能把电‘存’起来,让我们刷视频、发消息?”答案藏在化学的能量转化里——锂电池内部的锂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便是化学“操控能量”的奇妙之处。

      再拿出一片干冰,当白色的“雾气”从手中升腾而起,像极了童话里的仙境,学生们的注意力瞬间被吸引。“这不是冰,而是固态的二氧化碳,”边演示边解释,“它不需要融化就能直接变成气体,还能让周围温度骤降。舞台上的云雾、运输海鲜时的冷藏,靠的都是它。”看着学生们眼中的惊喜,再追问:“夏天喝可乐时的气泡是什么?馒头为什么蒸出来是松软的?”这些日常问题的答案,都指向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转化——二氧化碳既是可乐里的“快乐因子”,也是酵母发酵让馒头膨胀的“功臣”。

      从电池供电到干冰造雾,从食物发酵到衣服染色,用一连串“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子告诉学生:化学不是课本上冰冷的符号,而是让生活更便捷、更有趣的“隐形魔法师”。

二、用前沿与热点证明:化学是“创造未来”的钥匙

      “化学的奇妙,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在于创造世界。”这一部分,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前沿科技和时政热点,让他们看到化学如何“创造需要的物质、消除不需要的物质、转化能量”。

      讲到“创造需要的物质”,以“中国空间站的供氧系统”为例:“宇航员在太空无法呼吸空气,靠的是化学方法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通过电解反应,让原本用来饮用的水,变成维持生命的氧气。”再展示我国自主研发的“柔性屏手机”,屏幕可以弯曲折叠,关键在于化学合成的“聚酰亚胺”材料,这种由化学家设计的高分子化合物,兼具轻薄、坚韧和耐高温的特性,彻底改变了传统屏幕的形态。

      提到“消除不需要的物质”,结合“碳中和”热点:“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是空气污染物,化学家发明了‘催化转化器’,能让这些有害气体在催化剂作用下,变成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氮气。”再说说污水处理厂的“化学沉降法”,通过加入明矾等化学物质,让污水中的杂质沉淀,清水重新被利用——这正是化学“变废为宝”的奇妙力量。

      而“生命过程研究”,可以从“mRNA疫苗”切入:“抗击新冠病毒的mRNA疫苗,本质是化学家设计的‘核酸分子’,它能引导人体细胞产生抗体。正是化学对生命物质的深入研究,让我们拥有了对抗病毒的新武器。”这些例子贴近时代,又与“功能材料、能量转化、生命科学”紧密结合,让学生明白:化学是推动航天、医疗、环保等领域进步的核心力量,未来的很多“奇迹”,都需要化学来实现。

三、给思维“松绑”:让好奇成为探索的起点

    “化学的奇妙,还在于它没有唯一的答案,等待大家用思考去发现。”课堂上要主动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不怕“天马行空”的提问,反而要抓住这些问题,引导他们走向更深入的探索。

      当演示完“酸碱指示剂遇不同溶液变色”的实验后,有学生可能会问:“除了紫甘蓝汁,还有什么东西能当指示剂?”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笑着回应:“这个问题非常好!大家可以课后试试家里的红玫瑰、紫薯,看看它们遇到醋或肥皂水会不会变色——这就是你们自己的化学小实验。”

      如果有学生好奇“能不能用化学方法做出会发光的衣服”,可以引导:“当然有可能!现在已经有‘荧光材料’,但如何让它更安全、更持久,正是化学家正在研究的课题。也许未来,你们中就有人能发明这样的衣服。”对于“化学会不会污染环境”这类尖锐问题,更要坦诚回应:“化学本身没有好坏,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就像农药既能让庄稼增产,也可能污染土壤,而化学家正在研究‘绿色农药’,既保收成又护环境——这正是化学需要解决的问题,也需要你们的智慧。”

      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提问和表达”的机会,哪怕答案不完整、想法不严谨,也要先肯定“爱思考”的习惯,再通过引导让他们明白:化学的探索永无止境,每一个好奇的念头,都可能是揭开新奥秘的开始。

      让“奇妙”成为探索的种子。第一节化学课的结尾,不必急于灌输知识点,而是送给学生一句话:“化学的奇妙,藏在每一次物质的变化里,藏在每一个未解的问题里,更藏在你们愿意去探索的眼睛里。”当学生们带着“干冰造雾的惊喜”“柔性屏的震撼”和“想自己做实验”的期待走出教室时,“化学真奇妙”就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颗埋在他们心里的种子——未来,这颗种子会在一次次实验、思考与探索中,长成对科学的热爱与追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