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周对《瓦尔登湖》的阅读让我不禁思考,我们从社交媒体上,会发现一种很普遍的心理,就是人们似乎常常不快乐、常常焦虑,但是这个“常常不快乐”是来源于哪里呢?
曾经有句很火的网络用语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每次当谈到这句话时,人们都常常会感慨,生活总是十有八九不如意,如今的社会,也是一天比一天难“混”。
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常常怀抱着一身的蓬勃朝气与理想,但是没过多久便被残酷现实屡屡挫伤,于是陷入一种“丧”文化里。
曾经我也是如此的思考的,认为是因为现实、因为社会,所以决定了我们只能接受骨感的现实,而不是拥抱丰满的理想。认为年轻人就应该想要实战才华便遍地就是机会,不谈每个人,但至少让大多数人都能拥有美满。
但是看了《瓦尔登湖》后,发现其实或许这个角度想错了。
很多时候我们的不快乐,看似因为“理想”,实则是因为我们内心有太多的不切实际的渴望。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达十几亿人口的国家,所以我们从小就生活在一种“竞争”文化里。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渴望将来成长为一个“成功的大人”,当然这也是我们的教育制度一直告诉我们的。我们努力的结果,不是为了弯腰当地里的农民,而是为了坐在高高的写字楼里,做受人尊敬的社会成功人士。我们想要的、被鼓励追求的东西有很多,有高高的学历、有具魅力的谈吐、有靓丽的外表、甚至还要求在适当的年纪就该有适当的伴侣等等。
我们的社会在我们步入学校的时刻起拿着同一套的标准测量着我们每一个人。于是我们与周围人对比,认为拥有那些被鼓励拥有的东西才是正常的,于是我们不断地追求着。
但是就像第一名一般也不过只有一个,好的大学也不过只有那一些。我们选拔出少数人,却终究要淘汰更多也在不断地努力追逐同一个结果的多数人,多少人在求而不得的过程中连连挫败于是感慨一句“不过现实骨感”。
与拥有太多渴望以期突破竞争重围的我们不同,梭罗只有很少的渴望,他路过田野便能拥有满目美景,存在这个世界就能怀抱宇宙浩瀚。
我们很多的不快乐其实追根究底就是因为我们想要的太多,虽然这种想要,很大程度上可能也是因为我们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种统一标准化的社会氛围下,因为标准的一致化,而突破重围着终究只能是少数人,所以大多数人就将在一生中花如此长的时间活在求而不得的自卑感中,由此而产生深深的焦虑。
但是就像梭罗说的,其实住所的作用也不过是提供居住,比起后来他那个时代的人花了一生的时间苦苦攒钱只为了买一套心仪的住宅,他认为远不如野蛮人就地砌屋来的更有意义。于是身居一间自己砌就的简陋小石屋他也从不为此而扰,一直活得安乐。
私认为我并不是鼓吹说人不需要一个尽可能舒适的住宅,不是认为现代人对房子的执着毫无意义。只是认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对生活的各个层面都要求不落人下,我们因为竞争而催生出太多的渴望。若能适当地放下一些,或许我们更能够接近快乐,更能够减少焦虑。
毕竟当我们开始“想要”的时候,便开始承担因为目标而不断摇摆的心情了。
Less is more. 有的时候学着慢慢想要的少一点,或许我们能够,更多的快乐一点点。
感谢阅读
祝你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