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有价值内容(概念)的研究(深度阅读)
格雷厄姆·格林说:一个人要是稳稳当当地拥有一件东西,那就从来不需要去用它。
深度阅读就是如此。总结起来,其实阅读的本质就是理解→反复→掌握。
“深度阅读”是《洋葱阅读法》最后讲解的一个方法,放在最后,我觉得原因是它太难了,需要前面的铺垫,如果直接给你讲这个方法,你也许能听懂,但是没有办法进行很好的实践,反而浪费了时间,消磨了热情。这样得不偿失、事倍功半的事情还是不做吧。
在分享“深度阅读”方法之前,需要回顾一下“概念”这个名词。(“碎片阅读”和“主题阅读”也有提到)
摘自百度百科:“概念”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所认知的思维体系中最基本的构筑单位。
在初、高中语文学习阶段,小伙伴们都接触过“说明文”这一阅读文体,其中有一个说明方法叫做“下定义”:用简洁的语言、科学的术语对某一事物的本质特性或某一概念的内涵做规定性的说明的方法。就是对“概念”所做的简要而准确的描述。
再通俗一点,我对“概念”的理解是这样的:我们一直在说学知识、学知识,太笼统了。我们发现,大多数人在学习的时候,一般进行的是对某一点具体知识的学习,这个某一点具体的知识名称就可以称为“概念”。
现在开始这次正式的分享:
“深度阅读”的步骤
第1步:寻找联系
当我们看到某句话或者某个概念的时候,把它与过去的经验连接起来。
怎么做呢?针对这句话或这个概念找出五个可以解释的例子,加深对这个理论的印象;再通过视觉化、拟人化的表达,丰富自己的描述方式,生动形象地帮助别人理解。
这五个例子具体从哪里联系呢?可以找生活中你注意到的现象;书本、电影、听到的故事;相关的、具体的案例;自己或其他人的经历;运用抽象的修辞手法,如比喻、通感等和其他事物相联系。
第2步:追根溯源
一句话概括:寻找概念的源头、原理或理论基础。也就是第一手知识。
当你在读一篇文章或者书籍的时候,你会发现,其中某个观点或理论好像在哪里看到过,仔细研究分析一下就会找到它的理论基础在哪,而你看的只是对理论基础的解读而演变出的一种表达或观点。
最近就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情,前天在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有人分享了一张读书的图片,上面写着:超出兴趣范围,就会被大脑“屏蔽”。
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立马就想到,我之前分享的《洋葱阅读法》中第Ⅰ个内容培养阅读习惯,里面提到了大脑的三个层次,爬虫脑和哺乳动物脑会过滤它们觉得没有用的信息,使你失去阅读兴趣。
我发现两者要表达的意思是差不多的,于是我根据朋友圈分享的那句话找到了那本书,是一位日本作家养老孟司的《打破思维定势》,出版于2012年,而《洋葱阅读法》出版于2018年。但是我想,如果继续追根溯源的话,应该要找的是一本心理学的著作,出版年份会更早,而它,就会是关于大脑结构与思维方式这个观点的源头。
第3步:多场景应用
即尝试在不同的场景下自如地运行该理论。
有一种反复熟悉和刻意联系的意味。在之前的分享中都提到怎样反复熟悉,有哪些方式,这里不再赘述。
“深度阅读”的三个步骤已经全部分享完了。但是小六老师对深度阅读的讲解到这里还没有完,他提到了我们可以做的一些准备、前提或练习。而我认为,它也可以作为阅读的小技巧,可能和之前讲到的“碎片阅读”“快速阅读”“主题阅读”稍有重复。
1. 初级理解:包括“快速阅读”的前几个步骤,写摘要、标记重点、关键词关联记忆、重读至少3遍、文本材料图像化;
2. 应用实践。讲无数遍啦。
3. 长期、反复思考学习。有“碎片阅读”的意思。
4. 详尽地审问自己:这个概念的价值、概念和自己的联系、有关要阅读的书、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情况、我的能力、能否解决问题、做与不做的影响等等。
5.总结。
6. 寻求帮助阅读。借助其他人、内容、工具克服阅读。
7. 由浅入深,阅读内容相似但浅显有趣的书,“阅读习惯”里讲过。再慢慢攻克难理解的内容。
8. 消灭较难的关键词,一通百通。
任何阅读方法都不是孤立的,你只要实践,你做了就会知道。
有关“深度阅读”的误区
很多人会觉得,只有经典的书才需要深度阅读,其实不是的,就像我们的小标题写的,“对有价值内容(概念)的研究(深度阅读)”,只要这个概念可以让你的大脑感到兴奋,能让你提出问题,能让你产生知识的关联就可以了。
不可以片面的理解为将一本书反复读反复读就是深度阅读,这是不对的;也不是让你把看到的全部都记住就是深度阅读;即使针对某个片段或者图表做深度的解读也不完全属于深度阅读。
最后,还是不能离开“深度阅读”的三个步骤,把概念理解到位,能产生更多的关联,追根溯源,能在多个场景中运用书中的核心概念,就是进行了一次“深度阅读”。
虽然格雷厄姆·格林说:一个人要是稳稳当当地拥有一件东西,那就从来不需要去用它。但是知识就是要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