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12月15日,黄维垣出生于福建莆田,他是长子。
两岁时,黄维垣生病得了白喉,教会医生诊断无救,靠吃草药活了过来。从此,他对中草药产生了极其深厚的感情。
小学毕业会考成绩尴尬
当时的莆田小学实行“四二制“,分初小和高小,学校有县立和私立。无论县立私立,小学毕业要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会考。会考成绩的甲等前20名才有正式毕业证书,并被保送上初中。其余的只有临时毕业证,可以参加各中学的自主招生。看来自主招生历史悠久。
1926年9月,黄维垣入读福建莆田江夏初级小学,读到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在普东高级小学。1932年7月下旬,黄维垣参加了莆田县第二届小学毕业会考,第24名,好尴尬的名次,还要参加初中自主招生考试。
砺青中学藏书丰富
黄维垣上了两个初中,一个是私立砺青中学,就是今天的莆田师范学校。当年砺青中学的老师,都是教学经验丰富,专心教育事业、各有特色的教师,并能发挥各门专长。
砺青中学引以为豪的是藏书丰富,有老师形容:书多得把楼栿都压弯了。图书馆有一套《万有文库》,有新文学书,还订阅了多种杂志,包括《东方杂志》、《生活周刊》、《现代》、《良友画报》、《申报每周增刊》、《文化画报》等。学校下午一般只有一节课,喜欢体育的同学去打球,用功的就复习功课。
高中因为老师而喜欢化学
1935年9月,黄维垣进入私立哲理中学高中部就读,这是一所教会学校。
1952年,哲理中学改名莆田第二中学,黄维垣的爸爸黄益三担任校长。黄维垣入读时的校长是黄俊英,也是他的化学老师。黄俊英是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硕士,他课讲得好,在课堂上还会做演示实验。
“我对这个实验很感兴趣,这个因素影响我以后喜欢念化学。”多年以后,黄先生在接受访谈时说。
“哥哥在高中的时候,开始做化学实验。因为学校里实验员刘树楷对他比较好,所以有些东西做完实验,可以拿回家弄给我看。他拿个瓶子,放个锌片,装点酸,用一个橡皮球套到瓶口,气球大起来后用绳子一扎,气球就飞起来了。他还会带一些小东西回来给我看,我记得有一次,我把一个旧的温度表搞坏了,他就很生气,骂我一顿。所以我后来就对化学仪器特别小心爱护。”黄文洪在哥哥的影响下也喜欢上了化学。
协和大学学医不成转化学
“我的家庭比较困难,我父亲靠教书谋生,先是教小学,教中学,后来教大学,所以他的想法是念书才能找到比较好的工作。另外,念医学也是一个出路,做医生可以自己开业,不用担心会被人家免职,饭碗有保证。“
听从父亲的建议,黄维垣选择学医,去最好的北平协和医院是黄维垣的最高目标。
1942年初,协和医学院被日军占领和接收,黄维垣的希望化为泡影,他转到协和大学化学系。这期间,一门叫做有机定性分析的课程深深吸引了他。
“我在年大学的时候,印象比较深的是有机化学定性分析,我最感兴趣。也不是有什么特别,就觉得念起来有意思。对物理化学我就不那么灵了。”
岭南大学遇到明白人
岭南大学的化学系,有着一批海外留学背景的教授,其中孔宪保是美国加州大学哲学博士,代化学系主任。
孔老师授课极有特点,“从来空枪上阵,手无教本或笔记,他的化学方程式全部熟记,毫无错漏,是今之电脑。他烟斗不离口,授课时英语中常以哒哒之声,是其特色。”
选定导师孔宪保之后,黄维垣便对老师提出,可否研究中药草的有效成分?老师欣然同意,于是他们开始了对中药葶苈的研究。因为这个药用在胸膜炎上的治疗是有效的,但是它的化学成分却不明确。
葶苈是生于山野路旁的一年生草本,叶子为卵形或长椭圆形,春天由叶子间出花茎,开总状的黄色十字花,花后结椭圆形的角果。椭圆形的种子入药。
通过分离鉴定,他们得知了葶苈的有效成分。
时任化学系主任曾朝明得知这个研究,他深知这个研究结果的重要性,也熟知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的具体程序,他建议黄维垣和孔宪保将研究形成论文,投交给《美国化学会志》。
“曾先生建议我们将研究写成一篇短文,以note的形式投寄给《美国化学会志》。这份刊物的编辑说,文章很重要,可以把它当作一篇短的文章,而不是note。于是文章就以article的形式发表了。这是我的第一篇文章在国际杂志上发表,这个是很短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就是《中药葶苈的化学成分的研究》,也是他的硕士学位论文。
凭私人关系如哈佛
黄维垣进行葶苈子有效成分研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科岩才华,受到了系主任曾朝明的赏识,他把黄维垣推荐给哈佛大学化学系的弗塞尔。
弗赛尔专长于有机化学,首次合成了维生素K,经典丛书《有机合成试剂》是化学领域常用的重要工具书,是他和妻子合著。
当年黄维垣没有经过政府考试,仅凭曾朝明和弗赛尔的私人关系便获得入哈佛的资格。
他到第二天,时差还没转过来,摸底考试得了个A!弗赛尔教授逢人便夸。
参考文献
1.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 丛书
《虚怀若谷:黄维垣传》 朱晶 黄智静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