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拿出来谈心灵鸡汤这个词恐怕难以吸引眼球了,但是这不代表弄清它没有意义。
不知为何,我最早在网络上知道“心灵鸡汤”这个词,就对它充满了厌恶,总觉得都是在谈一些空泛的大道理,把人教育成奴仆的故事。现在反思来看,或许是因为恰逢“反鸡汤”最强烈的时期,而我那时还没有任何主见。
当然我也不是要为心灵鸡汤正名了,有些鸡汤,或者说绝大多数鸡汤没有营养,纯粹是编出来的段子,主人公戏剧化的经历除了给人精神上的震动不会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任何痕迹。
但是受到网络情绪的渲染,一些朴素的道理也惨遭“污名”。努力才能成功被认为是无用的挣扎;读书无用论到处泛滥。
很多人不相信鸡汤,是因为自己看到了世界的“真相”:再怎么努力也抵不过北京的一个“拆”字,再怎么读书也挡不住各种二代。然而生活是真实的,拆迁之后堕落的人不在少数,读书翻身的人也不在少数。任何人都需要通过个人能力来最终配得上属于自己的期望。
真实的自传其实是有滋有味的鸡汤,复制别人的经历是不可能的,因为概率告诉我们无数的偶然才带来了最终的结果。但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生活的各种处境,别人的处理方式可以给我们带来启发,提供更多的选项,但是无论如何自己还是要为自己负责。
所以警惕那些纯粹吸引眼球的故事,同时正视真实人生下的真实经历,而且仅仅分辨出来还是没有用的,必须要在生活中体悟和实践,否则只能当做谈资,而最终活在“懂了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的慨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