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女神节,公司策划了一场活动。邀请了一对金婚夫妇,来讲“婚姻的秘诀”。公司领导发言,希望大家能从中得到夫妻相处的和谐之道,解决工作的后顾之忧,成就美好人生。活动最后,设置了提问环节。众多女同事提问踊跃。为数不多的几位男同事也没有闲着,忙着递话筒、拍照。我顺手记录了现场的几个问题,发现除了吐槽夫妻关系以外,关于孩子教养也是妈妈们的心头之痛。
问题1:自己对孩子全心付出,孩子却往往不领情。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还对爸爸妈妈大喊大叫,老三老四的。孩子怎么不懂得回报?
问题2:孩子在幼儿园里自理能力很强,自己吃饭还帮老师做事。一回家就成了小懒虫,什么事都要依赖父母,是什么原因?
那对金婚夫妇说:“出现了问题,要记住一点:家里没有对和错,要用对家人的爱去解决。孩子凶,要想想他是你生的,但是你对他真的好吗?是不是限制了他什么?从自己出发,不要去考虑孩子应该怎么做。这样,问题就好解决了。”好像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但是答案就在其中。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元,一个家庭的和谐美满是社会的稳定器。从二人世界到三口之家,家庭结构的变化,带来的是成员相处之道的改变,更多的时候是对父母成长速度的挑战。著名的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曾经说过:爱有不同种类,夫妻之间的爱是一回事,父母对子女的爱又是一回事,而子女对父母的爱又是另外一回事,当这些不同种类的自然感情被混淆的时候,就会产生危害。我们知道罗素,大多是因为他写的《西方哲学史》。其实罗素还是一位关注教育并有诸多研究的大家。他关于教育方面的观点,集成在1926年发表的《教育与美好生活》之中。
罗素强调早期教育对人成长的重要性,主张从孩子一出生就要开始进行品质教育,要在6岁之前培养儿童的基础品质,同时也要避免父母对儿童自然发展的过度影响,后续的美好品德就可以自发地培养起来。
同学小明前年生了小宝。小宝的到来,让家里平添了快乐和忙碌。小明夫妻两个,每天一早就不断切换身份,去完成各种任务。“大宝爸爸”送大宝上学,路上还不忘关照在学校要认真学习。“小宝妈妈”在家照顾小宝洗漱,弄好早饭。然后“大宝爸爸”赶回来换班,继续照顾小宝吃好早饭,送去幼托园。“小宝妈妈”则匆匆上班,摇身变为干练的职场人。就这样,日子每天都在重复,没有空闲的时候。
一天,小明找到了一份市重点中学的内部试卷,心想让大宝测试一下现在的学业水平,找找差距。小明当成宝贝的试卷,大宝却不稀罕。孩子说:我在学校忙了一天了,没空做。小明说:这么忙,怎么还在玩游戏呢?孩子觉得父母不理解他,直接把试卷扔在了地上。小明对我说,现在的孩子怎么不知道父母的关心,他应该对我态度要好一点!在《教育与美好生活》,罗素给每一位父母做了提醒。
哪怕是最年幼的婴儿,也要把它当做一个将会在世界上占据一席之地的人来对待,不能为了你现时的方便,或者从对他的过度关注中获得乐趣而牺牲他的未来,这两者的危害程度是相同的,这个方面和其他方面一样,必须将爱和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遵循正确的方法。——《教育与美好生活》
也就是说孩子绝不能被勒令爱他们的父母,父母也不能做任何以得到这种爱为目的的事情。小明给孩子试卷的出发点是什么,希望成绩好一点,给父母争光?还是让孩子有看到自己差距的可能?如果是前者,那么出发点多少还在父母身上。如果是后者,那么做不做试卷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因为进步的机会不是稍纵即逝的,途径有很多。父母的心宽了,思路就广了,情绪就会平静下来。罗素说过,最关切的父母之爱和两性之爱,在这方面是有区别的,寻求回应是两性之爱的本质,也是自然的事情,但寻求回应并不是父母之爱的本质。
孩子的回应就在每一天你和他的积极互动中,在你陪他玩,教他怎么做新东西,还给他讲关于世界的故事的时候。在如此的亲子交流中,孩子当然会喜欢自己的父母。这种喜欢和你是否给他提供食宿无关。想说的是,被孩子需要就是令父母最满意的回应。你赞同吗?
自然质朴的父母本能,对待孩子就像对待自己身体的外化部分一样,如若你的大脚趾出了毛病,你会出于自身利益而关注他,不会感到做出了自我牺牲,并且不会期望他对你产生感激之情,不会期待他对你感恩戴德。——《教育与美好生活》
是的,如果你希望子女爱自己,首先必须用自己的行动来激发孩子的爱,给孩子创造强健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当父母不想向孩子索取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自然的爱。而孩子得到真诚的关心,也会对父母产生一种自然的爱进行回馈,让彼此都感到幸福。
这种爱的教育是从孩子早期就开始的,看重的是孩子品质的培养,它和社会上流行的早教或智力教育是不同的。通常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要优于教导他们知识,特别是在1-6岁的婴幼儿时期,父母是无法用正规教育的手段来启发孩子的智力的,最好的方法是寓教于乐,通过游戏化的方法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孩子好习惯养成的越早,父母今后的麻烦就会越少,而且习惯会慢慢变成内在的品质,伴随孩子的一生。
很多父母有这样的体会,自己的小毛头喜欢抱在手里睡,还有的要抱着走动才睡得着。小孩子都是天使下凡,他们比大人聪明多了,如果发现抱着或者哭闹可以带来令他们满意的结果,他们为什么不这么做呢?所以罗素说了下面这段话,值得每一个初为父母的朋友看三遍。
与婴幼儿相处,需要在忽视和溺爱之间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凡是健康所需的事情,必须做到。孩子受风吹应该将他抱开,并保持干燥和温暖。但孩子如果在没有充分生理原因的情况下哭闹,那就随他哭闹吧。——《教育与美好生活》
做父母需要智慧和勇气。朋友小李的女儿今年上幼儿园中班,孩子在幼儿园非常乖巧,也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是每每回到家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不听话还不肯自己吃饭。小李和老公商量,决定改变之前“抢逼围”的做法,向孩子“真诚的示弱”。结果情况大有改观,一个月后女儿在家里也一样的热情懂事,小李轻松了许多。有一次全家外出游玩,到了中午温度明显上升,小李看见女儿满脸通红的样子,按照以往的做法,小李会立即跑上去帮她把外套脱掉,有的时候女儿会不情愿,然后大喊大叫。这一次她忍住了,蹲下身对女儿说:你热吗?热的话就自己脱掉衣服。说完,她拍了拍孩子的脸。孩子想了想说:好的妈妈,你帮我拉一下袖管。说完,自己很愉快的把外套给脱掉了。还有一次放学回家,一开门孩子就冲进了屋里拿玩具,不小心把身边的椅子给撞翻了。小李走到椅子面前,一只手握住椅背,对孩子说:这椅子好重啊!你能不能来帮帮妈妈啊?妈妈一个人拿不起呢!果然,孩子立刻冲了过来,用了很大的力气“帮助”妈妈扶起了椅子。之后家里遇到要搬运东西的时候,小李的女儿都会喜滋滋的冲在前面帮忙。每个小孩的求知欲都是旺盛的,父母只需要给他提供自我发展的机会就好,余下的他凭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完成。因为,人在一生中努力的巨大动力都来自于克服困难之后获得成功的这种良好体验。
照顾孩子不应该过分小题大做,该做的自然要做到,但不要表现出过多的同情,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将孩子看作比小狗还有趣的宠物,必须从最初就把它当做潜在的成年人来对待。正确的原则是鼓励孩子的自发性活动,但不鼓励他们对他人发号施令,不要让孩子看到你为他做了多少事或者吃了多少苦,如果有,可让孩子体会凭自己努力取得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不能通过对大人的颐指气使获取。——《教育与美好生活》
在书中,罗素认为一般在出生后就不应该对孩子有任何的责备,当孩子通过不懈的努力克服了某个困难时,赞扬即为此时合适的奖励,让孩子感到你对他的支持。我们可以想象并体会这样的情景:当一个孩子经过多次尝试后,成功地从桌上拿起了一个有点重的铃铛。他带着自豪的微笑,环顾周围并敲响了铃铛,从这一刻时起,父母就有了新的武器:赞扬。这件武器在整个童年时间都异常强大,但使用时必须格外小心。
明白一个具体的事例后,对类似事例做类似的考虑,比先掌握一条普遍性的原则再针对具体情形进行演绎,要容易的多。不要笼统的说“要勇敢,要善良”,而是要敦促他去做一件勇敢的事,然后说,好样的你真是个勇敢的孩子。要让他拿着自己的机械玩具给妹妹玩,当他看到妹妹乐的笑起来的时候,对他说是的,你是个善良的孩子。——《教育与美好生活》
做父母是世界上最困难的职业,也是最幸福的职业。很多人恐惧养孩子,是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可以变得更好。正如罗素说的:“爱可以征服恐惧,而且如果我们爱我们的孩子,这就是我们力所能及赠予他们的最重要的礼物,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们将这个礼物赠给他们。”
真的,赢得孩子们由衷的喜爱是人生一大乐趣。它足以与人生中的其他任何快乐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