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不该多管了闲事,去参加一个所谓“虎妈”的电视论坛。“这个节目太适合你去做了。。。好好弘扬一下咱中国人的教育理念。。。”朋友在电话里激动地说着,我一头雾水。什么虎妈?在音乐茶座优哉游哉的我,哪里知道耶鲁大学的一个法律教授蔡美儿(菲律宾裔,华人祖宗)写的这本书,已经在社会上引起相当大的争议。
不是不愿帮忙,人越老就越不愿意出头露面,正寻思怎么谢绝,却听她说:“咱也不一定赞同那个蔡美儿,讲讲你自己做虎妈的经验。。。”等等,什么时候我变成虎妈了?“你怎么不是?你儿子上大学那会儿,你不让他上自己喜欢的学校,非让他听你的。。。”哎,可是我并没有那么武断啊,我跟他谈了一个晚上才。。。“得,哪有你这样的!这还不是虎妈是什么?”
当时儿子获得了几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在两个学校中决定不了去哪一所。最后那天晚上,他想好了要去纽约大学读金融。而我是比较偏向约翰霍普金斯的公共卫生。如果儿子能够说出足以让我信服的理由,我想我会让步的。但是他说来说去,就是喜欢纽约这个城市。我跟他说,如果他只是因为喜欢这个城市,应该考虑以后去那里工作,毕竟大学只是四年而已。
然后,我用自己一贯自以为是的分析才能,帮助他一样一样地仔细列出他所考虑的因素,然后根据这些因素分别给这两所学校打分,最后加权算总分。几遍算下来,都是霍普金斯的分数高,但是儿子就是越来越不愿意放弃纽约大学。于是我又动用了多年积累经验加口才,还有腹中所有的芝麻稻草,试图从各个角度去说服他。从晚上八点,谈到早上六点,在他上学前的最后一分钟,他终于屈服于我。
貌似很温和很讲道理啊!但是我记得儿子那天是哭了。或许儿子有好朋友要去纽约大学,他想一起去?或许他就是突然有激情要学金融?为什么我不能让他自己选择,我的选择就一定是对的吗?我不能回答。我只知道自己要对他负责,要在重要的事情上为他把关,这是不是我们东方人的习惯呢?可无论如何,我是不认同虎妈的,我突然觉得有必要参加这次论坛了。
讨论从虎妈延伸到了中美两种文化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差别。据说有美国媒体认为,如果美国妈妈们继续纵容懒惰、毫无自律却总是期待被赞誉的下一代,将使中国的下一代在全球竞争中击败美国。咱中国人就特别愿意听这样的话,乐滋滋地就不再去追究这样说有没有道理。
我想起我以前的一个美国同事。他太太有了孩子以后就不再上班,回到家做全职妈妈。每天晚上妈妈要在孩子的床边读书给他们听,三个孩子,到了高中还是和父母很亲,交流畅通。很多美国人都是这样,他们是用心在疏导孩子,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和空气,让他们自然成长。美国的文化很重视全家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和质量,这对孩子对父母是多么健康和温馨!
相比较之下,虎妈所坚持的,又是多么可怜!读书,读书,读书,奖牌,奖牌,奖牌!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什么时候变成这么功利了呢?没错,你的孩子在技能上可能比别人略胜一筹,那其它呢?中国人古训里的礼仪仁爱信,正直诚实,谦恭有礼,尊重别人,融入团体,还有好的生活习惯等等,在《弟子规》里面都排在了学问前面,就连我两个中文半通不通的儿子都知道。
继而我想到了从前中国家庭里,母亲一般是不管孩子功课的,连父亲都不一定亲自督察,而是请先生的。这是多么明智的事情啊!做母亲的,只要做好母亲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身兼数职?而我们这些从中国来的妈妈们都太强了,本来学业事业都不输给男人,在外面拼命努力工作,回到家里还要管小孩生活读书还有课外乐器运动和其他才艺。每天忙进忙出,很容易产生一种焦灼的心态,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偷懒不用功。因为我那么辛苦为了你,你当然也要跟我一个节拍。身陷这样一种病态,不能自拔,只有回过头来才明白。
明白了这一点,对于这样或那样教育方式的争论,我真觉得一点没有意思了。可是电视片已经做出来了,一个半小时的片子,看了五分钟没能坚持看下去。我对天发誓自己是很诚恳的,并且尽量表现得轻松的,可是表情和语气都不是我想要表达的。这提醒了我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原来自己是看不到自己的表现的,而孩子们却把你的一言一行看在眼里印在心里。很可能我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教给了他们一些不值得学习的东西。
我也没想到,一张贺卡引起这么多的联想。只是心里有一种冲动,想对年轻的妈妈们说,如果条件允许,就专心扮演好你的慈母角色吧,让孩子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由地方去感受温暖。别的事情都可以让别人去做,妈妈是别人无法取代的。 如果时光可以倒转回去,我多想,在孩子面前扔掉所有冷冰冰的理性。当我听到儿子请求说,妈妈我今天不想上学,你也不要去上班,我想你烤饼干给我吃,我会毫不犹豫地答应让他赖一次学,烤一炉香甜的饼干。道理可以以后慢慢讲给他听,或者索性扔给他爸爸和老师去约束他。对我来说,他就是一个孩子,不需要分分钟压抑在成年人的自律和努力之中。对他来说,我就是妈妈,就是他脆弱的时候可以找到的一个怀抱。
写于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