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武佲 武宗文创
求道者勤修·悟道者证心
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当我们还身处母体的胞胎之中时,我们的生命便随着母亲的呼吸开始孕育。这股生命之气,与母亲紧密相连,逐渐推开,形成一条中空的管道,让气息得以自由流通。这条管道前方与肚脐相通,后方连接肾脏,上方则沿着脊椎骨两侧延伸,直至额头中央的明堂位置,再由此生出两个孔窍,这两个孔窍继续向下,最终形成了我们鼻子的两个鼻孔,因此,鼻子被形象地称为“鼻祖”。
在这个阶段,我们的气息与母亲的气息是相通的,而母亲的气息又与天地之间的气息相连,天地之气再与广袤无垠的太虚之气相通。所有的气孔都是相互贯通的,没有任何阻隔。等到我们在母体内发育成熟,胞胎裂开,我们降生到这个世界,脐带被剪断,伴随着一声啼哭,一点元阳之气落入肚脐之后,这个位置被称为“天心”,是虚灵之气的所在。
从那以后,我们开始了后天的生命历程。虽然呼吸依旧在进行,但我们已经无法再与先天的元始祖气相通。从幼年到老年,我们的生命中从未有一刻能够注入这股元始祖气。尘世中的生命生生不息,死亡与重生循环往复,这都是因为我们无法找到回归先天元气的道路。因此,古代的圣人制定了修炼之法,教导人们如何夺取先天的正气。
我们之所以能够夺取先天正气,是因为我们有鼻孔进行呼吸。呼出的是我们自身的元气,而吸入的则是天地间的正气。如果我们的生命根源牢固,那么在呼吸之间,我们就能够夺取天地间的正气,从而延长寿命。但如果根源不固,那么吸入的天地正气就会随着呼吸而流失,我们的元气无法为己所用,反而被天地所吸收,这只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正确的入门之路。
普通人的呼吸都是从咽喉开始,到达中脘后就返回,无法与祖气相通。这就是所说的“众人的呼吸以喉为主”。然而,修炼有素的人呼吸时,气息能够直接贯通明堂而上,他们刻意地用意念守住脊椎骨两侧的双关,这样自然就能与天心的窍穴相通,与元始祖气相连。就像磁铁吸引铁钉一样,同类之间会相互亲近。这就是庄子所说的“真人的呼吸以踵为主”,踵即深的意思,意味着真人能够潜入深渊,浮游于规矩之中。
当这个窍穴初次凝聚时,就会生出两个肾脏,接着生出心脏。肾脏的形状像藕,心脏的形状像莲。它们的梗部中空而外部挺直,像柱子一样支撑着天地。心脏和肾脏之间的距离是八寸四分,中间留有一寸二分的空隙,这个空隙被称为“腔子里”,是心脏和肾脏之间往来的通道,也是水火相济的地方。
想要打通这个窍穴,首先需要集中意念去想山根的位置,这样呼吸之气才会逐渐贯通脊椎骨,穿透泥丸(即头顶),最终到达天心的祖窍。当子母相会合,就像破镜重圆一样,这个窍穴就会逐渐扩充,从而固定我们的生命根基,保住命中的宝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开始谈论修炼的功夫。
经过长时间的修炼,每一次的呼吸都会自然而然地进入气穴之中。按了真子曾说:“想要点亮长明灯,就需要用添油的方法。”如果不是这个窍穴,那么就无法添油,也无法接续生命。因此,吕祖也说:“固守精气应该尽早,接续生命切莫迟疑。”
然而,这种修炼方法其实非常简易。无论是行走、站立、坐着还是躺着,只要常常将心意藏于脊椎骨两侧的窍穴中,那么天地间的真气就会随着我们的呼吸被拉扯进来,与我们的混元真精在丹田中凝结,从而对我们的养生大有裨益。
因为这个窍穴的气息上方与头部的天谷相通,下方则到达尾闾,周流于全身的各个关节之处。用天地间无涯的元气来续接我们有限的生命形体,自然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如果修炼者能够真诚地凝神于脊椎骨两侧的窍穴中,并坚守不离,那么久而久之就会达到纯熟的境地。这时,里面就会变得皎洁明亮,就像月亮映照在水中一样。自然能够驱散邪火、消除杂念、降伏动心、止住妄念。当妄念止住时,真息就会出现;真息出现时,真念就会达到无念的境界;真息也会达到无息的状态。息无则命根永固,念无则性体常存。性存命固,息念俱消,这就是性命双修的第一步功夫。
唉!人生就像一棵没有根的树,全靠气息来作为生命的根基。如果气息一旦停止不来,那么生命就不再属于我们。因此,修炼长生的人首先应该以保固真精为根本。精旺则自然能够精化为气,气旺则自然能够充满四肢。当四肢充满元气时,我们身体中的元气就不会随着呼气而流失,而天地间的正气则会随着吸气而不断进入我们的身体。久而久之,胎息就会安稳,鄞鄂(即丹田)就会坚固,这样长生的道路就有了希望。
向窍穴中添加油液的过程中,会有各种玄妙的情况发生。总的来说,就像有热汤倾注进去一样,感觉非常通畅自如,其中自有天然的妙处。
【深入解析】
添油接命之法的关键在于,首先要深度冥想位于两眼之间鼻梁上的山根穴,随后将意念集中于背部的夹脊双关,进而打通与天心一窍的联系。本章内容将着重探讨夹脊双关的重要性及其在修炼中的作用。
在《吕祖金华宗旨》中,夹脊双关被赋予了一个特别的名字——中黄,它位于心脏之后、关元之前。具体来说,这一窍穴位于人体背脊第二十四椎的上下正中位置,也就是脊椎第七、八胸椎之间,正对着胸部的膻中穴(即两乳头之间的位置)。心后易明,而关前则指的是夹脊双关在背部内面向心脏部位的夹缝之处。当修炼者将意念回光守此窍时,元神便会注入其中,此时会感觉到此窍穴内既广阔无垠又精细入微,明亮如同月光映照在水中。因此,在丹道修炼中,这个窍穴被形象地称为神室或黄房。同时,《易经》中也有“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的说法,形容君子的内在美德如同黄色般中正平和,因此这个窍穴又被命名为黄中。
据传,《性命圭旨》一书出自尹真人弟子之手,其第一节口诀《涵养本原救护命室》中附带的《退藏沐浴工夫》内容与本章所述大致相同。《易经》有云:“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古人将这句话解释为沐浴,或称之为艮背(艮有止限之意)。《性命圭旨》进一步阐述说:“这个窍穴的妙处在于,心属于火,而将其藏于背部的水之中,这便是洗心的意义;心位于前方,而将其藏于背部之后,这便是退藏的含义。因此,初学者在降伏心火时,如果束缚得太紧,难免会产生烦躁和火炎之患。所以,暂时将心火置于南方(即背部之前),而将其藏于北方(即背部之后)的水中,使水火相互交养,自然就不会产生杂念了。这便是白玉蟾所说的‘洗心涤虑为沐浴’的道理。”然而,沐浴虽然是洗心之法,艮背虽然有止念之功,但这两者都还未达到修炼的实际境地。那么,更进一步的修炼方法是什么呢?那就是懂得运用夹脊双关这一窍穴。《性命圭旨》继续指出:“人若明得此窍,真可以夺神功改天命。古圣有言曰:夹脊双关透顶门,修行径路此为尊。因为它上通天谷(即泥丸),下达尾闾,中通心肾,能够召摄灵阳、救护命宝,这难道不是修行的最佳路径吗?”
此外,《性命圭旨》还强调:“只要能够培养本原、观照本窍,久而久之就会感到心旷神怡、气脉畅通、凝神不动、寂然无思、豁然知空、了然悟性。这就是所谓的‘皮肤剥落尽,一真将次见’的境界。当功夫修炼到这种地步时,自然会精神焕发、智慧日生、心性灵通、隐显自在。此时,自然会有一种清宁阖辟的机巧和飞跃活动的趣味。同时,也会有一点元阳真气从中而出,降入黄庭、入土釜、贯尾闾、穿夹脊、上冲天谷、下达曲江(喻指坎水),流通百脉、溉灌三田、驱逐一身百窍之阴邪、涤荡五脏六腑之浊秽。”
想要打通夹脊双关这一窍穴,首先需要深度冥想山根穴。当意念在山根穴聚焦到极致、达到一念不生的境地时,自然会豁然内辟,元神便会沿着黄道直达中黄。此时,会感觉到宽广高深无际的境界,并自然与天心(即脐内一寸二分处)一窍相通,与原始的祖气相连。当真息显现时,便标志着修炼已经迈出了第一步,直接贯穿到了性命双修的全功。《性命圭旨》中有一首诗云:“一条直路少人寻,寻到山根始入门。坐定更知行蒸主,真人之息白深深。”这正是对这一修炼过程的生动描述。
黄道是从会阴直达泥丸的自然升降之道,沿着这条道路升降的全是先天之气,追求的是自然而然的状态。当深度冥想山根穴时,元神自然会到达中黄;而意守中黄时,自然会与天心相通,形成一条黄道。如果修炼者在这个过程中妄用心意、不遵循自然规律而强行引导气息的升降,往往会导致“后天闹黄”的弊端。中黄未开时被称为玄关,一旦打开则被称为玄窍。当修炼者达到虚极静笃的境界时,这个窍穴便会显现;胎息会在此处停息,元神也会在此处升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