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听到一个朋友讲起家里的事。
朋友毕业后留在了上学的城市,距离父母千里之外,结婚生子后平均每年回家一两次,一般集中在国庆长假和春节。
前两天,老家姐姐给她打来电话,告诉她年近八旬的老母亲出门摔倒,造成骨折,现在还在医院里。
朋友心急如焚,恨不能马上请假回家去看老母亲。
可她不能走,她唯一的女儿还有几天就要高考,这个时候她不能走,也不能把这个消息告诉女儿,只能默默的自己承受。
“好在,家里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可以照顾的上,不然,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
“等孩子一高考完,我就马上回去”,她对哥哥姐姐说,对此,家人也表示了理解。
“好在还有哥哥和姐姐”,我一直在想她这句话。
2.
几年前,我曾经坚决的说过,只生这一个孩子就好了,再也不想生了。
对所有的人,我只强调养孩子太辛苦,一点儿自己的时间都没有,我可不想把自己的一生都放在孩子身上,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其实,这不是最重要的理由,真正埋在心底的是母亲的去世对我的打击。
母亲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想,如果她没有千方百计的生我们三个孩子,会不会这一生不用过得那么苦,也可以像别的母亲那样,该享福的时候能够享清福,也不会过早的离开。
她的一生,都在为三个孩子奔忙。超计划生育,让原本还不错的家底瞬间一贫如洗,还欠下了要还十几年的外债,为了让三个孩子过上与其他孩子差不多的生活,她整日劳作。更多的时候,是为了挣钱而发愁,我们的生活费、学费,一家的生计,还有孩子们的前程。
她没有看到每个孩子都成家就走了,在她生病的那段日子里,她从没有提过死别这个话题,尽管她心知肚明,我不知道她那么多日日夜夜躺在床上都在想些什么。她甚至一句话都没有留给我们。
我曾经固执的认为,如果没有我们的拖累,她的人生会不会不同。
她的离去让我痛苦,也让我害怕,从此我真正是个大人了,我还没想好该怎么去承担。
我不要养几个孩子,我不要像她那样。
3.
前几天,闺女说:“妈妈,你再给我生个小弟弟吧。”
我说“好”。这个“好”字不是为了应付小孩子,而是我真正下了决心再生一个,也许很难,但就这么定了。
在母亲走后的很长时间里,我不知道父亲是怎样走过的。我大概每一两个月回家一次,住一晚,有时候只是吃一顿饭,面对家里的情况,什么也照顾不上。
反而是住的近的两个姑姑比我们这些做子女的发挥了更大的作用。隔三差五的做了好吃的叫父亲去吃,帮着他拆洗被子和大物件,时不时的聚在一起聊聊天,帮他出主意,帮着他分担一些活计,在她们眼里,他始终是那个还没长大的最小的弟弟啊。
这就是亲人,很大程度上,她们是他的支柱,从小把他背在背上,尽管恼过他的受宠,但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她们是他最坚强的后盾,是他的依靠。
每每看到这,我曾经只生一个孩子的决心就一点点发生动摇。
4.
前几天过生日,妹妹一早发短信祝我生日快乐。
我说你还记得啊,她说这当然。
那一刻,内心很温暖。
我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从小只过农历的生日,现在只看阳历,所以我也基本搞不清自己哪天过生日,生日都是别人帮我想着。
有一个姐妹,内心最不愿对外人说的话,可以对她说说,开了公众号,也只告诉她一个人,无论是否在一个地方,这种感情是旁人无法比的。
就连最让人操心的弟弟,却能跟闺女玩的很好。
每次回家,他一把抱起闺女,就往商店走,“带你去买好吃的。”从最开始的惧怕、拒绝,到慢慢接受,再到主动去找他玩,在孩子面前,他表现的很像个舅舅。
是他,在家里陪伴着父亲,他替我们分担了很多陪伴的义务,我们姐妹两个才能安心在外面。
5.
吃完晚饭,带着孩子到小区的小广场上玩儿。
那儿有很多小孩子,也有一些半大的孩子。
那天,看到一个十来岁的男孩,一个人在撑单杠,旁边站着他的妈妈。
妈妈催促孩子回去,孩子哀求道,再让我玩一会儿吧。不知为什么,从孩子的眼神里,我竟然看到了那个叫孤独的东西。
曾经一个二胎妈妈劝我再生一个,她给的理由是,回家后俩人一块儿玩,再也不用走到哪都缠着她了。
独自带孩子的这一年,我对她曾经说过的话深以为然,再生一个陪她玩,我就解放出来了。
6.
坚决过,动摇过,挣扎过,最终,我还是决定了,不让孩子做独生子女了,我想给她个伴,无论多么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