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
二月一直在看高考必读书。
《欧也妮·葛朗台》by巴尔扎克
小时候我以为这是一个关于老吝啬鬼的故事,读过才知道是一个在父亲阴影下走过一生的女子的悲伤故事。尽管在如此漠然黯淡的景况里生活,年轻时的欧也妮却成长成了一个纯洁而善良的女孩子,是这个被金钱污染的黑暗世界里唯一的光亮。年轻时的夏尔也是如此,不奇怪两人会一见钟情,共同度过了一段和平而美好、充斥纯洁爱情的青春岁月。然而,也许是美好的东西注定要被毁去,也许是时代和社会一齐给人们戴上了镣铐,人们注定要坠在黄金的泥潭之中无法抽身,在弥留之际瞪着空洞的眼窝误把金子的颜色当成光明。青春会老去,腐败和孤独却不会。少女只靠纯洁的心是无法挣脱凄凉惨淡的牢笼的,余下的成千上万个日子,看似活着,其实早已死去。
《四世同堂》by老舍
大时代下的小人物。面对这样的题材,多数作者会详叙壕沟外战火纷飞,而老舍却选择讲述一群远离战场的百姓的故事。他想必对北平有很深的感情吧,护国寺颐和园北海,以平淡而隐忍的文字娓娓道来。他的讽喻是极其精妙的,某种意义上说,他也是“以笔为戎”的作家,对卖国求荣者的讽刺从每一处描写之中都能看出来。但这样“主旋律”的题材却不使人感到无趣,因为他的笔下又有一种看透世事之后发自内心的悲悯,这种情感是公平的,他不给予特定的某一类人,而是一张覆盖在北平众生相之上的大网——他深深地与这片土地上长大的每一个人共情。小说中有人见人爱的英雄人物,而我更看重的是那些以寥寥数笔交代了命运的小人物。其中永远不会忘怀的大概是祁天佑了吧,上有祁老太爷作为故事中老一辈的代表,下有三兄弟各有各的精彩故事,只有他,老老实实地做布店掌柜,在唯一的叙写里窝窝囊囊地投了湖,微茫的尊严也被踩在了脚下。读到那一段的时候我眼前出现了一阵刺眼到发白的阳光,仿佛就是在那一刻照耀在湖面上的阳光。这本书的基调正是如此,随着景况的日下,色彩越来越少,宛如褪了色的影像。那些汹涌的情感并没有被直勾勾地拍在台面上,只是流淌在湖里。令人悲痛到无解的是,老舍也是这样离去,当年他随手勾勒的小人物,却成了自己最后的结局。那一刹水面的反光,想必也是刺眼到发白吧。
《平凡的世界》by路遥
班上有人很喜欢这本书,在刚刚过去的月考中,这本书的相关文字还成了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但我却不是很喜欢,尤其是在刚刚读完四世同堂的情况下,同为展现时代的全景式大长篇,不由得在心中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同为优秀作品也有高阶低阶之分。
三月
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 by J.K.ROWLING
第六部也看完了,想要写点什么。其实很不舍,这样的原版书看一部少一部。它满足了幼年所有瑰丽到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幻想,又与现实世界那么完美地接轨了,于是孩子们等了六年的owl post,等到他们已不再是孩子。剧情推进到第六部,氛围越来越沉重,在决战来临之前,主角们正享受着最后的表面的和平。而他们身上其实早有数不清的重担,所谓“拯救世界”的任务,强加也好,命运也罢,他们总要去背负的,而从那一刻开始,他们也和读者一样长大。于是,我们的童年就此落幕。
《呼兰河传》by萧红
英年早逝的女作家,留下的作品也太少,呼兰河传算是其中传播最广的一部了,然而读过的也是寥寥。说是小说,其实题材更像是回忆录一般的散文,讲述她幼年在一座名为呼兰河的镇子里见到的人和事。作品起先是平淡的,文笔非常纯粹,对事物的记叙描摹不加修饰。然而后半却读来惊人,不知不觉间,作者已经完成了对封建的批判,你甚至都没意识到,毕竟她始终是在不疾不徐地白描。然后合上书长舒一口气,才悚然,人生荒唐,满纸荒凉。她怎么可以如此敏锐,却写出一个孩子眼里最单纯的模样。
《霸王别姬》by李碧华
很特别。用语文课上老师讲的李贺的诗风“凄艳诡谲”来形容最恰当不过。叙事非常跳脱,如果我没看过电影的话,估计翻两页就不知道在讲什么了。文风也很独特,不同于纯文学多有的大段文字,一段话可以只有一行。读完这个故事像是做了一个长长的梦,从绚烂瑰丽的梦里醒来,发觉所有温存不过是自己的错觉。因此我更爱电影的结局,活着就注定疯魔,死是从戏里走出的唯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