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学能给你带来什么?(wm197049)
网上偶然看了个题目:你读了那么多的成功学书籍,为什么自己仍就在原地踏步?刚开始我也纳闷了,这是为什么呢?后来一想,哑然失笑。这题目很类似的意思就是:我河边看了三年鱼,为什么我的篓子里依然空空?
看鱼,也许你懂得了鱼的生活规律,也看了水的流动变化。但是,你没有行动,凭什么鱼就会到了你的篓子里呢?看鱼,也陪伴了别人家获得鱼的快乐,陪伴了更多人浪费时间的蹉跎,跟你的鱼篓子又能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题目本身就说明,把读成功学,当成原地踏步的原因。因为你仅仅是读了成功学,而读成功学书籍,和成功是两码事儿呢。是有点儿联系的两码事儿。
因为,不懂得什么是成功学。
成功学源于英国,光大于美国,扩散于全世界。成功学脱胎于成功心理学,成功心理学又脱胎于心理学,心理学又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并且,是哲学里面最出息的一个嫡子。出于兴趣,我粗略琢磨了一番成功学。
成功,成功,本身有其功利的一面。既是关于功利的一门学说,当然不乏拥趸者。不趋于功利,也不是人的本性。说好一些,功利,也是积极上进的一面,建功图利,为名誉,为地位,无可厚非。别老把功利视若贬义词。
所谓成功呀,致富呀。其实一般人都懂得。并且,基本上一半的人都能懂得,真要要求做到的话,大部分人也能基本做到。但是,就是没做到,没有达到结果。说到心里的原因,就是,不诚心做到,妄图不劳而获;不诚心,只想要结果,不想要过程,不愿意等待,怕苦怕累。没有一味寻找财富的专注和耐心,也没有学习的能力和行动。
举个小小例子。
从小到大,如果要求一个人每天十点半睡觉,每天六点起床,大家人都做不到。就更别说别的了。这个,和叫他读多少遍按时作息的若干个好处,讲多少个准时睡觉起床的例子,没有多少关系。因为,他不愿意做到。
成功,就是个设定目标,再做到的过程。
有什么样的土壤,自有什么样的种子。且看下几位成功学大师。
一个,塞缪尔-斯麦尔斯(1812——1904),英国人。这家伙是个经历丰富的人,医生、商人、摄影师、随笔作家、历史学家、记者、编辑、社会改革家、曾任英国铁路大臣、公众道德家(费解这个头衔)、还是个功勋卓著的演说家。之所以研究成功学,就是因为,有人提出了好多共同的规矩罢了。
大量社会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使得他对社会,对人性有了透彻的看法。他总结的《自己拯救自己》,浓缩了个成功规律。他的《品格的力量》、《金钱与人生》都是不错的成功学典籍。
二个,奥里森-马登(1848——1924),美国人。马登幼年凄惨,三岁丧母,七岁丧父,寄人篱下,受尽凌辱。他觉醒后,边努力工作,边奋发学习,拥有好几个大学文凭,又写作,又使得事业蒸蒸日上。他用亲身经历写的《一生的资本》、《思考与成功》。成为价值连城的个人成长经典。创办了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成功》杂志。
三个,拿破仑-希尔(1883——1969),美国人。他也是自身成长经历,加上结缘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从而结识几百个社会名流,从而从他们身上,他总结提淬了《思考致富》的十几条规律。可以说,花费二十多年,苦心孤诣,实在难得,而他的经验也尤为珍贵。
四个,戴尔-卡耐基(1888——1955),美国人。他从自身的成长过程,结合不断学习实践,才总结出《人性的弱点》等诸多著作,他也是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人际关系学大师。
我看这四个人,都是创世纪的大师,大师中的大师。
塞缪尔-斯麦尔斯站得比较高,他试图从人性的完善上面,教人进取而获得种种美德,获得财富,成就自己。奥里森-马登本身就是个自我成长,顽强励志的典范,我们能从他的身上看到,任何一个人,只要你愿意,并且付出坚韧的努力,哪怕是孤儿,甚至是文盲,也绝对能够自己拯救自己。
拿破仑-希尔是我比较偏爱的一个。他看得极其深邃,当然挖掘人性也是最为深刻的。他从自卑入手,分析了人的本性,又从六大恐惧来诠释人的心灵深处的悲哀。从芸芸众生中,揭示人们悲惨活着的真相,又从几百名成功人士身上,集萃出战胜恐惧,重获自我的伟大力量和内在规律。
所以说,塞缪尔-斯麦尔斯起点比较高,奥里森-马登经历比较真,拿破仑-希尔分析比较深,而戴尔-卡耐基又讲得比较美。当然,这和戴尔-卡耐基幼年的自卑、敏感、贫穷、多疑分不开的,他的作品侧重于人家关系培养和自尊的建立,自信的重塑。
人们说看了好多成功学的东西,一无所获,这种说法本身就有走捷径、寻窍门心思。成功不是读书能做到的。虽然人们成功的心思应该保护,尤其年轻人。只有读书,把书的精髓读到骨髓,读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才能反复不断地做到成功。
成功是个结果,享受的是个过程,期间的由心到行到果,人们是做不到,而不是不懂得,是不愿意做到,或者忍不起做到的过程。大多数人,纯属是拿这些东西安抚灵魂——意淫的。其他的所谓成功大师,大可不必看了。因为纵然读一万本成功学的书籍,倒不如深入地读一两本,化为自己的行动习惯。
那些后来的诸多此类书籍,无非是翻版复制,不同貌相的演绎,甚至不缺狗尾续貂之流。看多了,容易误入歧途,不明其理,反遭其乱。
再者,彼得-德鲁克的东西值得精读和思考,用来实践。他说过,这个时代,最大的发现就是人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就是自我管理。管理能使得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其实,说的就是成功,就是塑造自己。他曾有著名的论断: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充满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如果你有雄心,又不乏智慧,那么不管你从何处起步,你都可以沿着自己所选择的道路登上事业的顶峰。
“如果你有雄心”,这个说的就是一个人的人生目标。“不管你从何处起步”,这个讲的就是一个人的起点,“都可以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这就是一个人奋斗的方式,“登上事业的顶峰”,其实就是达到成功。
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世界上迄今为止最著名的现代管理泰斗,用管理的角度来解释了个人成功的定义。也就是说,成功,就是个人自我管理的实现。
如果说,成功学是动力系统,个人自我管理是具体的解析,那么,《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讲的就是具体如何走向成功的方法。这个书很不错。
看着正确方向,用正确的方式去做,即可。每天做成功,就成功了。每天的目的做不成功,就不会成功。这里,又包含了个量变转质变的过程,其实,每天的量,就是个小小的隐含的质变。
否则的话,好多只知道一味做的人会成功,好多失败的反倒是聪明人。原因就是,那些失败的聪明人一般光谈不做,光想不做。要么矫情,太呵护自己的感觉了。
累了,歇会儿。难受了,中断就好。高兴了,冒进几日。阻碍了,又怨天尤人。这样的过程,没有成功的结果的。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并且,很大部分人,根本没目标。也就谈不上目标实现不实现了。这是我从与好多人的谈话中了解到的。
华莱士-沃特赖斯写的《失落的致富经典》很受推崇。其实人家的书名儿,直译就是《致富的科学》(THE SCIENCE OF GETTING RICH)
关于他的资料很少,他早就研究过好多哲学家、经济学家,他把致富,第一次提高到科学的高度。隐藏了吸引力法则在里面,他的作品有推论、有调查、有理论、有方法,简单易行,不愧是众人心中的经典,他的书里面,着重阐述过:不要看负面的,消极的、贫困的、悲哀的、低迷的,怀疑的东西。纯心笃行,坚持把好做法形成习惯,有好的习惯支持积累,向目标迈进,就是成功的结果。
他也一再重申:发现财富不仅仅个人的事情,而是社会重回正确财富观的必需。这是很要紧的东西。其实,好多人就是失败在这两点上的,亦即:着眼正面,正视财富。
他的书第一个就阐述了,赚钱是人的本能,为了更好的生存,实现自我,改善生活,无可厚非。赚钱对每个人来说,不丢人,不世俗,情理应当,并且理直气壮。
第二个,获取财富,机会均等。每个人,每个时代都有机会。不要把自己的路封死,不要使自己的心绝望。
然后他又阐述正确思考是起点,因为好多人对财富,对人生都是错误的观点,源于他们错误的思考方式。
第四个,致富是门科学。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学。
下面进入正文。他的《致富的科学》是相当不错的书。实践性强,而把相关的哲理隐藏在背后。读多了,知道为什么,读少了知道怎么去做。读得更少的话,只要你愿意,照着做就得了,你终会理解。
反过来,纵观不成功的人。大体有几类。
一类,心无远志。没目标,当然谈不到实现不实现的事儿。所以,此类人就是,谈到成功,一般无动于衷,心无涟漪。
二类。停留在意淫的阶段。你假使问他成功好不好?好。问他愿不愿?愿意。再问有多愿意?想起来就愿意。想不起来就忘记。
对他们来说,目标是目标,我是我。我和目标永远有距离,实现目标总是有机会,难免意淫一番。不愿意努力付出。
第三类,头脑发热,一曝十寒。为了目标,使力则受阻,于是好久不动。再使力,再受阻,又会放弃好久。于是,赌气,埋怨,自暴自弃,终究变得麻木,不去思考和努力了。
第四类,把成功当成一个短时阶段,没有当成一个长期过程。沉不进心去。也就是不诚心,做一做,看一看,再做做再试试,再抬头看看。
他们的心思是:试图和成功讨价还价,成功也会如雾里远山,可望不可及。
第五类。把成功都归于别人的事儿,并且归于别人的条件、天赋、环境、背景、机遇之类所导致的。自己甘于酸葡萄心理,自甘不作为,做绿叶,做陪衬,做旁观,做感叹。
探究原因,就不难发现这几类人的原因。
第一类,心智浅。(不懂得,自然不懂,则不得。)
第二类,不舍得付出。(矫情)
第三类,无韧性。(不诚心)
第四类,怕付出没结果。(不诚心)
第五类,不作为。(不诚心过活)
总而言之,都属不诚心。(因为觉得自己聪明,所以患得患失,怕自己的聪明白费而不诚心做,就是在白费。)
如果,把一切的成功原理归结为个人自我管理,那么,斯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你最应该好好读的。反复读,反复做。这是个工具,立个目标,用工具去执行,时间到了,成功了就。(wm197049)
最后插句闲话,应该把成功学改成“成功管理学”更恰当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