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传> 侠义精神 侠客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李白一首《侠客行》可谓将传统文化中侠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这种潜藏在国人血脉中,重义轻利、济危解难、视死如归的文化想象和历史留存,其发端到成熟都不能忽略《史记·刺客列传》对侠之形象的塑造和丰满。《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了几位刺客悲壮的事迹。这些刺客的所作所为体现了先秦时期的侠义精神,那就是不畏强权,重视名誉,重情重孝,知遇之恩以命相酬,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勇敢、忠诚和情义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历史作用,也对后世文学和文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以下是自己的一些理解…
“刺客, 是以突袭手段毁灭特定对象的杀手。由于采取的手段多是暗杀, 不算光明磊落, 而且其行为常跟政治联系在一起, 对社会往往产生不好的结果, 所以刺客历来就饱受人们的批评。《史记·刺客列传》中的刺客, 也不例外。如班固就说“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 “奸雄”, 不仅仅是对游侠的评价, 其实也是对刺客的批评, 而班固的立脚点是儒家的正统思想.”--(从《史记·刺客列传》看战国时刺客的精神,所以我认为只从自己的价值观,立场看待并不为自己所知的刺客世界,这是极不公平的!哲学家们总是以自己的所谓专业性,学术性思想对一件事情评论,定论,形成固定观念,价值观,渐渐地社会整体便这件事形成统一观念,理解.这绝对是可耻的行为.就像一个初生的婴儿,你凭什么剥夺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刺客的起源: “源起于春秋的侠,同失去主君的日本浪人相类似,是在鼎革激烈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土地、家族切割开来的游士。尤其在商鞅变法之后,井田制崩溃,宗法关系也随之瓦解,这些原各自家族、主君的士或具有武力、智慧而欠缺发挥平台的平民开始纷纷活跃在当时的舞台。最早脱颖而出的就是春秋之际大名鼎鼎的纵横家,他们属于士阶层中的最下等,接受过士的一般教育,但又没有或失去了所归依的主君或者由于同侪的嫉贤妒能而被迫远走(如张仪)。纵横家或策士凭借着其敏感的政治嗅觉和自身的实学,优游于王公巨贾之间,纵横于七雄之列,或凭一己之力抗衡暴秦对东方六国的如火侵攻; 或凭三寸不烂之舌玩弄他国国君( 楚怀王就是其中特别悲剧的代表) 于股掌之间,他们也因此被称为纵横之侠; 其后,刺客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特别是在战国末年,群雄兼日益剧烈的历史背景之下。他们出身贫寒,与纵横侠相比属于平民甚至是最底层的贫民,最早往往注重勇武而短于谋略。但正如孟子用以衡量大丈夫的标准一样,只有威武不屈,富贵不能淫的刺客才称得上侠客或布衣之侠。太史公《史记·刺客列传》所传五人,身份各不相同,其行刺的目的亦不相同,但其之所以并列为侠,而没有归于“私剑” (即隶属于王公贵族的私人武力) 之列,就在于其重义轻利的“国士”特质,才使其超拔于同类之上而入太史公的法眼,可以说《史记·刺客列传》之所以能留存千古,更重要在于其入木三分地描绘出了“士为知己者死”“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侠之精神与形象。”(《史记·刺客列传》侠之形象塑造 王光华 ( 重庆科技学院人文艺术学院,重庆401331)) 刺客所行之事: 主人利用与刺客建立的相知关系, 雇佣或供养刺客去暗杀某人, 总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
历史上行刺的目的有多种, 不过,《刺客列传》中的目的比较单一, 所有的行刺都是为了政治上的目的。曹沫执匕首劫持齐桓公, 是为了齐桓公结盟归还鲁国的土地 专诸是为王位继承而刺杀吴王僚, 帮阖间夺取王位 豫让表面上是替智伯复仇, 而智伯之死也是政治斗争的结果, 晋国大夫智伯与赵襄子争斗, 韩、赵、魏三家合谋攻灭了智伯, 瓜分了其领地, 因此让之刺杀赵襄子, 事先就陷于政治斗争的范围之内 严仲子与韩相侠累有矛盾, 害怕被谋杀而逃走, 找聂政去暗杀侠累, 自然也是争权夺利的政治行为。至于燕太子为了燕国的生存而精心谋划让荆坷去暗杀秦王, 则完全是国与国之间的一场政治上的生死搏斗。 从目的性和社会角色的角度看, 刺客的行为似乎没有太大的价值。他们只不过充当了王公族政治斗争的工具或牺牲品。用暗杀的方式从肉体上消灭政治对手, 这本是人类作为政治性动物的某种天性。按照现代民主政治的观念, 暗杀行为受到法律的制裁和道义上的谴责。即使在古代, 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刺客, 企图用行刺的方式来达到政治上的目的, 也常会受到人们的嘲笑和批评。
刺客精神
一.不畏强权,采取的是暴力手段,但若从他们的动机看,却又有反抗强权、对抗社会不公正的意义。他们有着不同寻常的胆识和果敢,他们的行为更多的体现出,在当时列国纷争的情况下,一个弱小国家的反抗精神。 二、 重视名誉。对名誉的追求是刺客的精神信仰。为了名誉,他们可以舍弃生命。这绝非贬义的沽名钓誉,而是建立在重“义”的基础上
三、 己诺必诚。李白《侠客行》有“三杯许然诺,五岳倒为轻”,虽然是夸张的写法,但却将刺客的信义精神刻画的入木三分。
四. 不爱其躯。不爱其躯是刺客普遍表现出来的现象,包括生死关头不爱惜自己的生命,或有时为了行刺,或保全别人而对身体自残。刺客行刺之前,对自己行刺的代价有很清醒的认识,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畏惧。
五、 知遇之恩,以死相酬。“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话就是出自豫让之口。这也是刺客最典型的一个外在特征。刺客作为代人行刺者,往往受人的豢养,豢养者若视刺客为知己,刺客就会倾尽全力来报答知遇之恩,不惧生死。不止是刺客,春秋战国时期公子王孙所养的门客多具有这种特征,只是他们对主人的回报方式不同而已.
六、 重情重孝。当然,刺客们并不是一味的舍身赴死,不顾家庭,相反他们大多都有很强的家庭观念,有浓重的家庭情感和责任。 (《史记·刺客列传》与先秦的侠义精神
荆轲是刺客中的代表人物。好读书论剑,至于燕与狗屠,高渐离,和歌于市香乐也而相泣,荆轲是孤独的,苦闷的。
相比之下。 游侠的个人背景色要淡一些。《游侠列传》中详解敦解。郭解不是一个完人;少年时性情残忍偏激,报复心极重。曾私自铸造钱币,偷掘坟墓盗取殉葬财物。及其年长方“折节为俭”。虽然郭解年少时行为不端,但年长后行侠仗义不失为有德之人。那么这样有德之人为什么会死呢?《史记索隐述赞》: “游侠豪居,籍籍有声,权行州里,力折公卿。”名为“游侠”,实似“白衣卿相”。景帝尽诛游侠之属,郭解最后被族诛,这不能不使人探问背后的社会原因。有德讲义忠信之人反遭屠戮,实乃社会不幸。“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游侠的悲剧令人可哀可叹,个人悲剧色彩虽不浓烈,但意义却更为深刻。刺客之悲,如慷慨羽声,令人目嗔牙裂,头发上指;游侠之悲,如变徵之音,令人欷歇感叹,垂泪涕泣。
综上可见,刺客与游侠的确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尽管二者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同,但他们身上仍有很多交错的相似性,这些相似性使他们在漫长的历史渐进过程中融合在一起。首先,他们都来自社会下层,都具有一股自下而上的抗暴精神。无论是以行刺的血腥方式,还是以行侠急困的温和方式,他们都开辟了除入仕、归隐之外的第三条道路一以个人力量自下而上进行反抗。
其次,在精神品质上他们都有很强的责任意识,无论是为了报恩还是急困,一旦受人之托则将终人之事,而且为了这千金之诺,可以轻生死,抛血躯。于是仗剑而行的外在形象与重义讲信、轻生高气的内在气质上的相通,使刺客与游侠很容易地合二为一,以一个高大的“侠客”形象屹立世间。儒侠、义侠、豪侠??各式各样的侠客织就了多彩的“侠客梦”,开辟了下层民
众的精神家园,在那里正义得以伸张,邪恶得以铲除,人们的情感得以渲泻。
最后,《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都具有尚奇色彩 。
合上这部史家绝唱,那浪迹江湖、任侠使气、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侠客形象仍在我们心中久久不散。青史独留的英雄侠义千载之下,人们仍可见其傲世雄风,闻其飘香侠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