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庄子的事迹,历史记载相对较少,据《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记载: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
虽然《史记》从庄子的名、国属、所处时期以及作文等几个方面比较明晰地对庄子进行了概述,但在后人对庄子的研究中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而从国属方面来看,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楚国人
崔大华认为“庄子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中所内蕴着的那种袭人心扉的没落感,想象神奇、变幻无端的汪洋文字,特殊的楚方言,等等,却又清晰地显示出他于没落了的楚国公族及具有浪漫主义特质的楚国文化,又完全可以肯定、很近的亲缘关系。”(崔大华.《庄学研究》,第31页.)“有很近的血缘关系”一方面说明了与楚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从侧面否定了庄子是楚国人。但从宋开始,有人根据庄子语言、行文风格等特点断定庄子为楚人。
朱熹:“庄子自是楚人······大抵楚地便国又此样差异底人物学问。”朱熹在此根据庄子与楚国有此学问的相似性,也即是文风的相似特点判定庄子为楚人。另外,《庄子》一文中楚地方言的使用也被拿来判定庄子是楚国人。如清代王先谦先生在《庄子集解·人间世》中提到“迷阳,荆刺也,生于山野,践之伤足。至今吾楚舆夫遇之,犹呼迷阳剔也。”(王先谦.《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61年.)
由此来看,庄子和楚文化有着很深的关系,但并不能证明他就是楚国人。关于此,张松辉先生用“之”字给了一个很好的说明,在他看来,“当某人回到故国时,则用‘反于’或‘反’”,如《列御寇》等篇记载: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反于宋(《庄子·列御寇》,《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下册,第1049页.)。······温伯雪子适齐,舍于鲁。······至于齐,反,舍于鲁。”(《庄子·田子方》,《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中册,第704-705.)等,当形容某人回到故国时,用“反”,但《至乐》篇中却有这样的描述:
庄子之楚,见空骷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
按上面的例证,假如庄子是楚国人,他去楚国,应该表述为“反楚”或“反于楚”,但文中用“之”,可见,庄子并非楚人。
第一,魏国人(梁国人)
《庄子·山木》篇中有这么一段文字: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
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
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枏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见剖心征也夫!”
有人据庄子和魏王的对话,认为庄子是魏国人,只有处于魏国这个时代,才能跟魏王产生对话。 杨向奎先生说:“蒙本是宋地,但宋国后来在齐楚魏等国的包围中,局面是很不稳定的······在战国初年,[宋]已经迁过都了,当他们迁都以后,商丘一带地区,如蒙地附近,可能已经被梁国侵占,庄子出生的时代已经不是宋国了,但在传说中他当然可以是宋国人。”杨先生认为的蒙地被梁侵占,也只是一种猜测,那么,他根据庄子在梁国活动而断定庄子是梁国人的说法也是值得商榷的。
第三,宋国人
近世学者大多同意庄子是宋国人。原因主要有二:
其一,《庄子》内证。惠子与庄子交往密切,是庄子的好朋友,且惠施是宋国人。“惠子,惠施,宋人也。”(《吕氏春秋新校释》(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下册,第1204页。)在《庄子》一书中,惠施作为庄子的朋友多此出现。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徐无鬼》)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
除了与宋国惠施交好外,庄子与商太宰荡、宋荣子、曹商等也都交游过,且他们都是宋国人。
其二,《庄子》外证。除了《庄子》一书中大量宋人、宋事的描写说明庄子是宋国人外,其他人也有证明。如韩非子:
故宋人语曰:“一雀过羿,羿必得之,则羿诬矣。以天下为之罗,则雀不失矣。”(韩非子集释(卷十六).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37-338.)韩非子在此引用《庄子·庚桑楚》的话,并言是宋人语。而《庚桑楚》原为庄子所作,可见,庄子是宋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