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志杰(家长课堂)
面对孩子拿回家的那么多的“奖状”,很多家长在高兴之余也会担心:过多的奖励会不会降低“奖状”的吸引力呢?
每逢周末,小宝的班主任老师就会在班级群中发很多学生“获奖”的照片。
其中,有语文进步奖、语文优秀奖、数学进步奖、数学优秀奖、英语进步奖、英语优秀奖、综合成绩排名奖、个人卫生奖、综合过程评价奖......
总之,奖项名目繁多。
宝妈眼尖,一眼就在诸多照片中找到了小宝,乐滋滋地说:“咱小宝在综合成绩排名奖中,这次考试一定成绩很好!”
从老师发的照片和视频中可以看出,每个获奖者都喜不自胜。
宝爸掐指一算,这一个学期下来,小宝班里50多个人几乎都获得过奖项。
宝爸感叹的说:“咱们上学时,一个班就有一两个人能获得奖状。其他大部分人看着这一两个人都羡慕的不行不行的。”
宝妈说:“那是为给其他同学树立榜样!让你们有朝一日也能达到优秀的获奖标准。”
宝爸认真想了想说:“那时还真没有这么想,几十个人中就出那么一两个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有自知之明的,因为那个‘中奖率’太低了。”
看来那时老师采取“少而精”的奖励措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相反或许起到了负面的影响。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由于根本就没有获奖的机会而丧失了部分“你追我赶”的动力。
宝妈问:“那现在这么多‘奖状’会不会失去了孩子对于‘奖状’的渴求呢?”
宝妈担心的是过多的发奖会让孩子们“不稀罕”。
宝爸说:“并非如此,自是以前的‘奖状’太少的缘故,才显得现在发的‘奖状’貌似很多。其实还不够。因为,不仅仅是‘大多数人’希望自己的每个进步都能被老师发现并表扬,可以说,全部人都有这个‘希望被表扬’的心理。所以,只要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就应该得到‘奖状’以示表彰才对。关键是要家长和老师能够去细心发现孩子的每一个进步!”
宝爸的观点就是:发‘奖状多’恰恰是老师仔细观察,并认真负责对待每一个孩子进步的结果。
宝妈若有所思地说:“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学生,还能做到发现那么多孩子的优点,对孩子进行鼓励。对于我们来说,只有小宝一个孩子,是不是今后更要多关注小宝的优点呢?发现进步及时表扬,可以建立起小宝的自信心呢!”
宝爸坚定地说:“那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