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进来公司的一个小姑娘,做了不到一个月的工作,然后义愤填膺的辞职了。理由说:这份工作我真的没有兴趣。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不客气的说,并非如此。
经常有同事在上班时间看见她精神萎靡不振,年纪轻轻就哈欠连天,老是感觉没睡醒。交代的工作也是敷衍了事。一碰到问题就习惯性往后退。
开会一言不发。
对待同事更是不宽容,语气强硬。
多次和她的私下沟通,她总是理直气壮的甩出一句话:我没兴趣。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兴趣并不是很重要。至少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
对一个人来说,某件事情只要能做好,并且做到比大多数人好,他就不会对那件事没兴趣。经常有人向我表示对目前的工作没兴趣,他真正感兴趣的是某某工作。看得出来,我们常常因此不快乐,还有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失落。因为我们正在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
人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愤怒会被各式各样的人性表达成吟唱、揶揄、直抒胸臆、挖苦、感叹。最近爱上了一个新词“精进主义”,其实你也可以把他理解成“自我驱动型人格”,并不是指对成功的追逐,指的是人对于自己热爱、追逐的理想,不畏艰险,不断追求更好的精神。这种精神一旦长在身体里,通常就会伴随着不服输、自律、独立等优秀品质。你会看到比你优秀比你聪明比你更美的人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拼搏程度在追逐着自我提升和自我进步。
但毫不客气的说,在99%的情况下,我们所说的没兴趣,并非真的没兴趣。大部分情况下的真相是:并不是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首先,几乎没有人会喜欢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每个人都会不自觉的尽量回避自己的短处。
跑调的人不喜欢与朋友一块去唱歌,
牌技差的人往往不情愿被叫去补缺,
不擅长交往的人通常开会的时候选择坐在角落……
当然,也有少数人并不自知。
跑调的人居然是麦霸,
牌技差的总是组织牌局又无牌品,
不擅交往的又爱出风头招人厌烦,
但不管整体怎么样,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一定要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不喜欢做某件事,是不是仅仅因为这件事我没有做好?
又或者因为自己没有做好而不喜欢,就要考虑另外一个问题:做好这件事究竟对我有没有意义?
如果有,那就努力做,直到做好为止。
反过来,自己做得挺好,但就是不喜欢,纯粹因为那件事对自己确实没有什么吸引力——事实上这种去看看少之又少——直接换一件事做吧。
谁能逼你做一件你确实不喜欢做的事情?
退一步说,如果你逼着去做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应该也会有些兴趣。
其次,我们总是习惯说我们有真正感兴趣的其他事情。可事实上,出现这种感觉仅仅是因为还没有开始做那件事,也还没有在那件事上遭受挫折而已。其实很多人放弃原来做的事情,转去做新的“真正感兴趣”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发现,想要做好这件事情同样困难重重,挫折不断。没过多久,我们又会因为做不好这件事情而对其失去兴趣,然后开始幻想做另外的事情,并且将这一切行为“合理化”:我才知道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不是这个……
我们总是容易搞错顺序,并且对这样的错误毫不知晓。虽然并非绝对,但完成大多数事情,确实都需要熟能生巧。
做得多了,自然就能擅长,自然就做得比别人好;做得比别人好了,兴趣自然就浓起来了;而后就更喜欢做、更擅长……
而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根本不用担心什么过劳死,所以也就不要再打着“没兴趣”的旗号自我安慰啦。
所谓“没兴趣”,往往不过是没结果。
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