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在今天有点时间了,针对原来在比赛和开发当中用到的开发架构做一下总结。上了研究生后,已经有些日子没有写像点样子的开发应用程序了,这里做一下总结。
在真正的生产环境中的开发中,碰到的技术问题其实不大,如何因地制宜,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开发架构,对于后期的程序扩展,程序维护,升级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在前一段时间的Dell EMC的比赛中,又让自己碰到了熟悉的开发问题,但还是学到了一些新的东西,这里做一下总结。
Restful架构是基于Http应用层协议的产物,RPC架构是基于TCP传输层协议的产物。RPC架构的吞吐量和执行速度优于Restful。但是没有十全十美的架构,这里做一点浅析,文末给出一点参考博客,详细可以通过阅读相关博客完成理解。
Restful是一种轻量级,跨语言,跨平台的web服务方式,他是一种设计理念,他强调将网络中的一切事物看成资源,对资源的所有的操作方式均定义成“查,插,删,改” 四种方式,向外界暴露API,用来调用,所有的操作都是无状态的。
好了好了,书面语都说完了,这会我们说点大白话吧。我们一句一句分析,轻量级是什么意思? 简单,所以复杂的大型应用不适合该架构。跨语言和跨平台这两个可以一起解释。因为该架构一般是针对web应用的,不同模块之间利用Rest进行通信,是利用网络协议来通信,中间传输对应的json对象。因此不同模块之间实际上是透明的,只需要利用HTTP协议,从发送端发送到接收端,接收端自己能够解析网络传输的内容即可。这种解析功能,目前能够用到的web编程语言都可以实现。对于资源的操作方式只有四种,因此极其简单,他能够根据对应的网络状态信息,对其进行响应即可。API其实也就是一个一个的url。对于该架构,该博客描述的非常清楚,此处给出链接。
RPC架构的全名是远程过程调用。这个东西十分强大,目前已经成为主流开发架构。当时在本科的时候,做的一款大型网络应用就是基于此架构。当时用的是java的DWR框架,现在rpc框架相当多,而且吞吐量巨大,是开发主流。这个玩意,在原来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冲击波病毒”,就是建立在该原理之上。其实我们用起来非常简单,因为整个RPC的原理图如下所示:
其实你从图中可以看出,他主要是四部分组成, Client, ClientStub, Server, Server Stub。当你在客户端调用服务器端程序时,调用的方式和函数名和服务器端的一模一样,这样大大缩短了开发时间和交流成本,只需要在后端给出整个函数名列表和参数列表即可。如何实现这一功能,主要是在ClientStub封装Client的调用需求,然后发送给ServerStub,它进行解析后返回给Server,完成调用实现。这一部分的实现主要是利用软件工程中的动态代理模式,利用代理处理器,根据不同的参数,来分发处理请求。当然这一部分,实际开发中不需要我们实现。我们只需要调用服务器方法即可。关于RPC框架的博客可以参考链接
两种架构各有优劣,需要根据具体的项目需求进行选择。在Restful架构方面,python的flask,go的beego等均提供了简单高效的编程接口。在rpc架构方面,java的DWR等,都是非常成熟的开源框架。